簡介
費禕 字文偉
生卒( 185— 253) 終屬: 蜀漢
子:費承、費恭
文學描述
費禕字文偉,江夏鄳人也(今
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鄳音盲。】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
劉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將禕遊學入蜀。會先主定蜀,禕遂留益土,與
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時許靖喪子,允與禕欲共會其葬所。允白父和請車,和遣開後鹿車給之。允有難載之色,禕便從前先上。及至喪所,諸葛亮及諸貴人悉集,車乘甚鮮,允猶神色未泰,而禕
晏然自若。持車人還,和問之,知其如此,乃謂允曰:“吾常疑汝於文偉優劣未別也,而今而後,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禕與允俱為舍人,遷
庶子。後主踐位,為黃門侍郎。丞相亮南征還,群寮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亮以初從南歸,以禕為昭信校尉使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諸葛恪、羊衟等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禕辭
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禕別傳曰:孫權每別酌好酒以飲禕,視其已醉,然後問以國事,並論當世之務,辭難累至。禕輒辭以醉,退而撰次所問,事事條答,無所遺失。權甚器之,謂禕曰:“君天下淑德,必當
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禕別傳曰:權乃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之,禕答曰:“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討不庭、禁暴亂者也,但願大王勉建功業,同獎漢室,臣雖闇弱,終不負東顧。”】還,遷為
侍中。亮北住漢中,請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建興八年,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亮卒,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禕別傳曰:於時軍國多事,公務煩猥,禕
識悟過人,每省讀書記,舉目暫視,已究其意旨,其速數倍於人,終亦不忘。常以朝晡聽事,其間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每盡人之歡,事亦不廢。董允代禕為尚書令,欲斅禕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滯。允乃嘆曰:“人才力相縣若此甚遠,此非吾之所及也。聽事終日,猶有不暇爾。”】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七年,魏軍次於興勢,假禕節,率眾往御之。
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求共圍棋。於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
嚴駕已訖,禕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殷基通語曰:
司馬懿誅
曹爽,禕設甲乙論平其是非。甲以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屬,得蒙顧命之任,而驕奢僣逸,交非其人,私樹朋黨,謀以亂國。懿奮誅討,一朝殄盡,此所以稱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豈爽與相干?事勢不專,以此陰成疵瑕。初無忠告侃爾之訓,一朝屠戮,攙其不意,豈大人經國篤本之事乎!若爽信有
謀主之心,大逆已構,而發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
父子從後閉門舉兵,蹙而向芳,必無悉寧,忠臣為君深慮之謂乎?以此推之,爽無大
惡明矣。若懿以爽奢僣,廢之刑之可也,滅其尺口,被以不義,絕子丹血食,及
何晏子魏之親甥,亦與同戮,為僣濫不當矣。】琬固讓州職,禕復領益州刺史。禕當國功名,略與琬比。【禕別傳曰: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十一年,出住漢中。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
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
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謚曰敬侯。子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禕別傳曰:恭為
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禕長女配太子璿為妃。
人物年表
費禕,字文偉,江夏鄳縣人。費禕少時喪父,跟隨族父費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劉璋之母。劉璋遣使迎接費伯仁,費伯仁便帶著費禕遊學入蜀。後來劉備平定蜀中,費禕便留在益土,並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其時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正要一起到功出席葬禮。董允向其父董和請求車駕,董和便遣一乘開後鹿車給二人。董允見此,面有難色,費禕卻從容走前先上鹿車。及至喪所時,諸葛亮及國中諸貴人均已齊集,而備有車乘的人甚少,董允神色猶未泰,而費禕卻晏然自若。駕車人回來後,董和問及備細,知其如此,於是向兒子道:“我常常以為你跟文偉(費禕字)之間的優劣未可分別,但從今以後,我對這個問題不再有疑惑了。”
【公元221年】蜀昭烈帝
章武元年劉備立太子時,費禕與董允俱為太子舍人,遷庶子。
【公元223年】蜀昭烈帝章武三年,蜀後主建興元年劉禪繼位後,以費禕為黃門侍郎。
【公元225年】蜀後主建興三年丞相諸葛亮征討南中而還時,朝中眾官數十里設道迎逢,這些官員的年位多在費禕之上,而諸葛亮卻特請費禕同載,由是眾人對費禕莫不改變其看待。諸葛亮以剛從南歸之由,遣費禕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以通款好。在招待宴上,孫權為人性既滑稽,向費禕嘲啁無方,而諸葛恪、羊茞等
吳臣以才博果辯,也紛紛論難,辭鋒不絕,而費禕以順暢的言辭及篤信的義理,據真理以作答辯,終不為所屈。費禕別傳載道:孫權與眾吳臣別酌好酒以灌費禕,視其已醉,然後問以國事,並論及當世之務,辭鋒問難累重而至。費禕便辭以酒醉,退而撰想其所問之事,然後事事條答,最終並無所失誤。
孫權曾大醉問費禕道:“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二人雖常有鳴吠之益於時務,但既已任之,其勢必不得為輕,若一朝無諸葛亮,二人必為
禍亂矣。你們這樣胡塗,不知防慮於此,如何為將來打算呢?”費禕愕然不能即答。其時襄陽人
董恢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於是看著費禕說:“可速指楊儀、魏延之不協純起於私忿而已,二人並無黥布、
韓信等難御之心。如今正要掃除強賊,混一國內,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果舍此不任,輒爾防其後患,那不就等於害怕風波而廢其舟楫嗎?這並非長計。”孫權方才大笑而樂。(《董允傳》引《襄陽記》)
對於費禕使吳時的應對,《吳書》亦有相關記載:費禕使吳,於廷上受接見,東吳公卿待臣皆在坐。酒酣時,費禕與諸葛恪相對嘲難,言及吳、蜀。費禕問道:“蜀字云何?”諸葛恪便道:“有水者濁,無水者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費禕復問:“吳字云何?”諸葛恪道:“無口者天,有口者吳,下臨滄海,
天子帝都。”(《薛綜傳》引《
江表傳》)
孫權曾設食招待蜀使費禕,先逆令群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卻自不起。費禕嘲之道:“有
鳳凰飛來了,
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諸葛恪便答:“我們種植梧桐,本欲等待鳳凰,現下一些甚么燕雀,竟也自稱來翔?我們何不彈而射之,讓它返回故鄉!”費禕停食餅,索筆而作一篇麥賦,諸葛恪亦請筆作磨賦,互相稱善。(《諸葛恪傳》引恪別傳)
孫權對費禕甚表器重,向費禕道:“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將來必成為蜀朝的股肱
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費禕別傳載:孫權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予費禕,費禕答道:“臣不才,何堪當明公之任命?然而刀是用以討不庭、禁暴亂之物,但願大王可以勉建功業,同扶漢室,如此則臣雖暗弱,也不負這次東顧貴國之行。”費禕回國後,遷為侍中。
【公元227年】蜀後主建興五年
諸葛亮北伐漢中,請費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常出使東吳。
【公元230年】蜀後主建興八年費禕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當時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互相憎惡對方,每次並坐皆爭論,魏延常舉刀刃指向楊儀作威嚇,楊儀則泣涕橫集。費禕常介入二人坐間,為他們諫喻分別,以釋其意,因此諸葛亮在世之時,可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公元234年】蜀後主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病故,密與費禕、長史楊儀、護軍姜維等安排身歿之後退軍的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死後,軍中秘不發喪,楊儀便使費禕往揣魏延之意。魏延道:“丞相雖亡,我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都入葬,我自當率領諸軍擊賊,豈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么人,會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嗎!”便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令費禕與他手書連名,告下諸將。費禕知其不妙,便訛道:“我當為君回去勸解楊長史,長史是文吏,甚少管知軍事,他必不違命。”於是出門馳馬而去,魏延尋悔,但已追之不及了。
【公元235–236年】蜀後主建興十二至十三年諸葛亮死後,費禕為後軍師。初時,楊儀為先主劉備的
尚書,而蔣琬為尚書郎,後來雖然俱為丞相參軍長史,然而楊儀每次從行,都身當軍中的勞事劇務,又自以年宦先於琬,才能亦逾於琬,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咤之音發於五內。當時人們畏其言語不節制,莫敢相從,惟有後軍師費禕前往加以慰省。楊儀常對費禕訴恨,前後云云數遍,又向費禕道:“往者丞相亡沒之際,我若舉軍以降魏,處世會當落得如此境地嗎!這實在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費禕乃密表其言於上。十三年,楊儀被廢為庶民,徙
漢嘉郡。楊儀至徙所,又上書誹謗,辭指激切,朝廷於下郡收押楊儀。結果楊儀自殺,其妻子還蜀。
不久,費禕代蔣琬為尚書令。費禕別傳曰:於時舉國
多事,公務煩猥,而費禕識悟過人,每次省讀書記,舉目稍視,已能究知其意旨,其速度數倍於人,而且過目不忘。費禕常於早上聽知政事,其間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每每能夠盡賓客之歡,而不廢自身大事。後來董允代費禕為尚書令,欲效法費禕之所行,但在旬日之中,事情多所愆滯。董允不得不嘆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遠,此實非我之所能及啊!我聽事終日,卻猶覺沒有餘暇可處。”
【公元241年】蜀後主延熙四年冬十月,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而還。
【公元243年】蜀後主延熙六年冬十月,
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涪。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公元244年】蜀後主延熙七年春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兵向漢中,鎮北大將軍
王平拒守興勢之圍。費禕便留
鎮南大將軍馬忠於成都,平尚書事,自己則督諸軍往興勢赴救,率眾御魏。光祿大夫來敏至費住所禕許別,求共對圍棋。其時軍中籌備嚴駕,紛紛營營,而費禕與來敏留意對戲,面無厭倦之色。來敏便道:“我只是聊觀試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對付賊者。”費禕至興勢,果然立退敵軍,封成鄉侯。秋九月,還成都。
後來司馬懿之誅曹爽,費禕曾設《甲乙論》評其是非。論曰:“甲以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
屬,得蒙顧命之任,而驕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樹朋黨,謀以亂國。懿奮誅討,一朝殄盡,此所以稱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豈爽與相干?事勢不專,以此陰成疵瑕。初無忠告侃爾之訓,一朝屠戮,攙其不意,豈大人經國篤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謀主之心,大逆已構,而發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從後閉門舉兵,蹙而向芳,必無悉寧,忠臣為君深慮之謂乎?以此推之,爽無大惡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廢之刑之可也,滅其尺口,被以不義,絕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親甥,亦與同戮,為僭濫不當矣。”(《禕本傳》引《殷基通語》)
後蔣琬固讓州職,費禕復領益州刺史。禕當國功名,可比蔣琬。費禕別傳曰: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
【公元245年】蜀後主延熙八年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公元246年】蜀後主延熙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秋大赦,大司農
孟光於眾中責大將軍費禕曰:“所為大赦,乃偏枯之物,不是明世所宜設有。除非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才可權量而行赦。如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有何旦夕之危,倒懸之急,而要數施非常之恩,以讓奸宄之惡受惠呢?又鷹隼(兇猛之禽)始其毀正之擊,而朝中更原宥有罪之人,上犯天時,下違人理。老夫駑朽無用,不達治體,但卻認為謂此法難以經久,豈是萬民具瞻,所望
於明德之政呢!”費禕聞言,但顧謝而已。《孟光傳》
【公元248年】蜀後主延熙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自蔣琬至費禕領事以來,雖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應慶賞刑威,皆遙先諮琬、禕落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費禕任內,亦器重董允、
杜瓊、
陳祗等人。
費禕輔政其間,
姜維自以通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計畫引西北諸羌、胡以為羽翼,並指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之。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費禕向姜維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姜維傳》引《
漢晉春秋》)
【公元251年】蜀後主延熙十四年夏,費禕還成都,成都有望氣者(觀雲氣測吉凶之人)指都邑無宰相位,因此入冬後費禕復北屯於漢壽。
【公元252年】蜀後主延熙十五年後主命費禕開府。
【公元253年】蜀後主延熙十六年春正月,漢壽舉行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修)亦在坐。其時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結果為郭循親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謚曰敬侯。憮戎將軍
張嶷,初見費禕恣性泛愛,過於待信新附,張嶷曾致書戒之道:“昔日岑彭(東漢初名將)率師,來歙(東漢初名臣)杖節,然皆見害於刺客,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鑒知前事,稍為警惕。”然而費禕終為郭循所害。費禕死後,其子費承嗣,為黃門侍郎。次子費恭,尚公主為妻(禕別傳曰:恭為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費禕長女配太子
劉璿為妃。
費禕之死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假節,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即
葭萌關)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同僚共歡。席間,費禕“歡飲沉醉”,不意被出席宴會的一個叫郭遁的人“手刃”刺殺,當場身亡。 對於蜀漢政權而言,費禕之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自諸葛亮頻繁北伐耗盡蜀漢國力之後,蔣琬當政十三年,費禕當政六年,均未再大規模地對魏國用兵。蜀漢政權在這十幾年內獲得了一個相當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費禕死後,姜維當政的五年,年年興兵,年年用兵,剛剛積蓄的一點國力又被瞬間耗空。可以這么說,費禕之死,意味著蜀國內部鴿派勢力下台,鷹派勢力的登場。雖然不能完全把蜀漢亡國的責任推在姜維窮兵黷武上,但是姜維執政後的頻繁北伐,的確加速了蜀漢國立的衰減和滅亡。 郭遁並非蜀國人士,而是魏國涼州
西平人,蜀軍寇掠西平的時候,郭遁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了蜀國。對於郭遁刺殺費禕的舉動,魏國下了一封詔書給予褒獎,並且恩及其留在魏國的後人。乍看之下,似乎郭遁的刺殺行動是受到曹魏方面的指使。其實不然,最明顯的證據是:郭遁刺殺費禕是在正月,而
魏國頒發褒獎的時間在八月。蜀漢執政者的死應該屬於當時的“國際重大事件”,
曹魏方面應該很快就得知信息,不可能大半年之後才知曉,倘若郭遁真的是魏國指使的
刺客,那么,費禕一死,魏國方面應該立刻頒發詔書,不可能拖了半年之久。實際上,關於費禕之死背後的謎題,陳壽雖然沒有明言,但也留下了很多線索。從姜維傳里我們可以知道:姜維在費禕的管制下,
鬱郁不得志,每次出兵的數量都在一萬人之內,屬於小規模騷擾行動。而費禕死後,姜維如鳥出籠,率大軍數萬人北伐。這種前後對比帶著強烈的含沙射影成分。很容易讓人將費禕的死與姜維聯繫起來。自來史家撰史,最忌諱的就是這種容易引人誤解,模稜兩可的寫法。如果真有此事,那么不妨直寫,如果沒有,大可略過。陳壽素來有良史之名,他如此記載,必然有原因。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兩個字:回護。 陳壽必須替姜維回護。考察陳壽生平,結果發現,仕蜀期間,陳壽曾經擔任過衛將軍主簿的職務。衛將軍之職歷來僅設員一人,屬於二品,位亞三司。蜀國設立此職務始於劉禪延熙十年,姜維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維升任大將軍為止。此後缺員四年,景耀四年,諸葛瞻擔任此職。充分的證據表明,陳壽擔任的是衛將軍姜維的主簿,而不是諸葛瞻。 第一,晉書有記載,諸葛瞻一向輕視陳壽,不可能徵辟陳壽做自己的主簿。 第二,
景耀年間黃皓專權已久,陳壽“屢被譴黜”,陳壽仕蜀的最高職務是六品黃門侍郎,若果景耀年間陳壽還是八品的衛將軍主簿,是不可能之後升至六品,只會更被貶官。
第三,陳壽在做了衛將軍主簿,又擔任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景耀四年距離蜀漢滅亡僅僅兩年,陳壽怎么可能得到連續3次的升遷呢?“故吏”對於“舊主”的感恩和忠誠,這在當時是一種被世人普遍認可和推崇的社會道德。
由此我們更加清楚了,身為“故吏”的陳壽對“舊主”姜維回護,自然沒有任何理由誣衊姜維,相反,對於《姜維傳》;陳壽必然更為用心的去撰寫。所以,出現了這么一種含沙射影的寫法。絕非偶然。而且,在費禕遇刺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陳壽一直在姜維身邊工作,知道事情真相也絲毫不足為奇。
除此以外,還有另外幾個佐論: 第一:郭遁進入蜀國及其偶然,魏國不可能知曉蜀軍到何處擄掠,自然無法安排郭遁早早的埋伏在西平等待被蜀軍擄掠入蜀。 第二:《傅子》記載:“(姜)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姜維既然有眷養死士的興趣,而最初俘虜郭遁的人又恰好是姜維,自然他更有機會將郭遁納入自己的麾下。 第三:郭遁刺殺費禕的時候,已經官至
左將軍,正因為如此,才有機會參加歲首大會,一個降俘要想在短短時間內驟然升到如此地位,沒有一個後台是不可能的。而當時,除了大將軍費禕,也就只剩下衛將軍姜維一個人了。
第四:郭遁“魏降人”的身份最適合刺殺費禕。事後,姜維等人大可將責任全部推給曹魏集團。而魏國拖沓了半年多才下了詔書褒獎郭遁,而且還將郭遁的名字寫成了
郭修,可見他們是在事情發生後很久才打聽到了刺客的身份,而且是道聽途說,並不完全準確。費禕死後,姜維暢意自為,連續五年時間五次大規模北伐,結果自然勞而無功,虛耗國力,蜀漢覆滅的速度無形中墜落得越來越快了。
歷史評價
孫權: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 《
別傳》: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 無異凡人。
諸葛亮:費禕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
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陳壽:費禕寬濟而
博愛,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
裴松之:費為相,克遵畫一,未嘗徇功妄動,有所虧喪,外卻駱谷之師,內
保寧緝之實,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何以過於此哉!今譏其未盡而不著其事,故使覽者不知所謂也。
虞喜:昔
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嚴垂髮,六軍雲擾,士馬擐甲,羽檄交馳,費禕時為元帥,荷國
任重,而與來敏圍棋,意無厭倦。敏臨別謂禕:“君必能辦賊者也。”言其明略內定,貌無憂色,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且蜀為
蕞爾之國,而方向大敵,所規所圖,唯守與戰,
何可矜己有餘,
晏然無戚?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修所害,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
宋
陸游《
入蜀記》卷五:「
黃鶴樓,舊傳費禕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
費禕亭
1993年春依費禕跨鶴憩於黃鶴樓的
傳說而建。亭位於公園北區,在黃鶴樓東北約70米、
白雲閣以西214 米處的山北坡上,離呂仙洞門前約8米。 人們巧妙地把費柿與黃鶴樓聯繫起來,自唐始,有人在黃鶴樓旁建有費禕洞、費公祠,稱乃費禕升仙后棲息之所。唐人李宗孟《費公祠》一詩曰:“空遺費
仙跡,江山余萬愁。”不過,也有一些考據家引經據典,力主費禕
登仙之說不可信。 費禕駕鶴之傳說,可能因為《述異記》仙人駕鶴故事轉化而來。文中的仙人荀瓌字叔偉,而費禕字文偉,在習慣以表字相稱的年代,人們對“荀叔偉”十分陌生,而對“
費文偉”卻比較熟悉,加上費禕的名氣較大,又是江夏人,於是以訛傳訛,漸將兩個人名混同起來。 1993年重建的費禕亭位於
呂仙洞前,坐北朝南。
費禕墓
費禕死後,後主劉禪根據他對漢室所建的功勳,謚贈“城鄉敬侯”,並為其舉行國葬;將其安葬於漢壽城西 門外
社稷壇南邊。並勒石豎碑鐫刻:“漢尚書令費公敬侯之墓”。經千年風雨泯蝕,其碑字跡斑駁。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縣令吳光耀又重立一碑,其字由其十一歲長女吳正敬書寫。碑文字跡浸潤童女的娟秀,一派聰慧之氣。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費公逝後的許多年間,
昭化的父老鄉親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
雍正十三年,果親王入蜀時,為費公特書“深謀卓識”四個大字,並勒石立碑立於
敬侯祠前。這所有的一切均被“文革”掃蕩一空。唯有孤碑殘墓尚存。現在的
費禕墓僅存土半堆,高約3米,墓碑二塊,一題“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一題“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敬候費禕之墓”。旁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現在當地的老百姓還親切的稱他為費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