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姓

買姓

買(讀音作mǎi)姓的來源共有八個淵源,第一: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宋微子之後。第二,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莒子密州。第三,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許國君主許悼公之後。第四,源於姜姓,出自商、周之際太岳之後。第五,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之後。第六,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韶州路同知買住罕之後。第七,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來華人之後。第八,買姓在台灣是一個特殊罕見姓氏。今甘肅省的岷縣買家莊村、古浪縣泗鎮光輝村、臨夏市廣河縣買家巷、和政縣買家集,河南省的濟源市水運莊、下街等均有買氏族人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買姓
  • 讀音:mǎi
  • 注音:ㄇㄞˇ
  • 釋義:姓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起源,第九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買壯圖,買紅妹,

基本介紹

買[買,讀音作mǎi(ㄇㄞˇ)]
買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宋國開國君主微子啟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偃師姓氏源流》記載:“宋微子之後有買姓”。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也記載:“宋微子之後有……己氏、成氏,邊氏、戎氏、買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皆子姓也。”

第二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莒子密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偃師姓氏源流》記載:春秋時期有莒子密州,字買朱鋤,其後裔子孫以先祖的字為姓氏,稱買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許國君主許悼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許國君主為許悼公(公元前546~前523年),一稱作許憚公,名姜買(許買),字智敏。其父為許靈公姜寧(許寧),是春秋諸侯國許國君主之一,在位期間為公元前546~前523年。許悼公逝世後,其第二子姜斯五(許斯五,許男斯)即位。到了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六年(許男斯姜斯十九年,鄭獻公姬蠆十年,公元前504年),許國被鄭國所滅,姜斯五被奪去侯爵君主稱號。
在許悼公的後裔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商、周之際太岳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帝神農氏之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帝掌四岳,曾輔佐大禹治水。由於功勞巨大,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了呂氏部族。呂氏部族早年活動於甘肅、青海交界的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個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呂侯之後分衍為呂氏、甫氏、旅氏、申氏,就是後稱的太岳,即四岳。太岳之中的申氏後建有申國,史稱西申,位在今陝西省米脂縣及以北地區。在西周后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如周厲王大臣“申季”,周厲王、周幽王皆娶申女為後等。
其後裔有居“買邑”者,即今陝西省旬邑縣一帶,以邑為姓氏,遂分衍有買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為氏。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公元1075~1135年),在為時間從公元1123~1135年為期十二年,漢名為完顏·晟,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滅遼國的戰爭,在公元1125年,消滅遼國,然後開始進攻北宋。公元1126年攻下汴京,北宋滅亡。其後,金太宗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軍事改革。金太宗本人非常節儉。他下詔在女真舊地實行賦稅制,不得私役百姓;規定權勢之家不得買貧民為奴;還多次下詔敦勸農功和派遣使臣到各地勸農,是金國時期有作為的帝王之一。金太宗逝世時六十一歲。
在金太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女真族名字“吳乞買”的諧音漢字“買”為姓氏者,稱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韶州路同知買住罕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姓氏略考》中也記載:“今蜀中多買氏,為元人買住(韶州路同知)之後。”據考證,史籍中所稱買住,全名應為斡脫憐·買住罕,蒙古族人,為元朝時期韶州路同知,即樞密院所屬同知樞密院的屬官,在地方上為節度使的副手,負責分掌巡捕、糧務、屯田、水利、江海防務等職責。後升任湖廣平章政事加封魯國公,在元朝末期移駐沙州(今甘肅敦煌)。至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沙州的蒙古族酋長困即來、軍政統領買住罕“率眾來歸”,明成祖朱棣下令在敦煌設定沙州衛,任命買住為沙州衛指揮使,護守嘉峪關外至新疆的廣大地域。
在買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先祖名字的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來華人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麥氏,取自先祖經名首音的諧音漢字。阿拉伯語“麥術丁”(Maisad-Din)可譯作“麥述丁”、“買述丁”等,故有以“麥”後“買”為漢姓者,稱麥氏、買氏。在文獻《回教民族說》中記載:“買述丁之後裔姓買”,故而在《姓氏詞典》中稱買氏為“回族姓”。在元朝至正四~七年(公元1344~1347年)任中政院使海道萬戶府達魯花赤的買述丁,先世為不花刺人,元太祖成吉思汗時隨父入關,為政期間輕徭減役、革除弊端、裁減冗員、禁官府壓價購民財、備銀賑災,功績十分卓著。元朝學者朱德潤曾撰《買公惠政碑》頌其德政。
買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北地區

第八個起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買姓大多數是回族,但是也有少數漢族姓買。在陝西一帶的買姓漢族,源於清朝同治年間,被清朝軍隊和當地漢族團練強制改變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的回族買姓。至今這些買姓人皆為漢族。

第九個淵源

源於高山族,出自台灣省高山族西拉雅平埔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買氏,在台灣省是一個特殊的姓氏,主要氏西拉雅族平埔部的特有姓氏之一。“平埔族”是一種特殊稱謂,並非特指某一個民族。在台灣省,人們對於被漢化的原住民統稱為平埔族,其中西拉雅族是買氏族人的姓氏之一。
在台灣省的平埔族歷史中,西拉雅族曾經是平埔族中人口最多且勢力最強的族群,在清朝時期被稱為“平埔熟番”,主要是指分布在台灣平野地區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體。西拉雅族的傳統社會制度一直到明、清時期仍為母系氏族社會制度,但隨著國姓爺鄭成功入台,西拉雅族孫俗漢化,而且當年許多來自大陸的鄭成功屬下軍人,因為與西拉雅族的女子通婚而取得了財產繼承權,使得不少西拉雅族人的財產與土地因而轉入漢族人的手中。西拉雅族原來主要分布在台南縣嘉南平原一帶,包括今佳里、麻豆善化新化、新市、七股等地方,後但因明朝末年與清朝在治理台灣期間,大批漢族人移居台灣島,迫使西拉雅族向台南和台東兩地的山區遷移,改居於今大內、官田、玉井、東山等地一帶。據台南縣戶政機關統計,目前台灣省買氏居民最多的地方為台南縣的左鎮鄉
關於台灣買氏族人的來源,曾有傳說為阿拉伯人的後裔,是在明朝末年國姓爺鄭成功來台,當時有許多穆斯林族人隨軍隊遷至台灣,因此帶來了買氏,後與當地土著聯姻,因此將姓氏帶入西拉雅族。此說目前無可靠的史料證據,因此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布

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十一位,多以涼州瓜州、太原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古浪縣泗鎮光輝村、臨夏市廣河縣買家巷、和政縣古浪市,河南省的孟洲市桑坡、焦作市博愛縣大新莊、洛陽市宜陽縣白楊鎮,武陟縣寧郭鎮、溫縣、沁陽市,北京市,河北省的滄州市,上海市,江西省的波陽縣,陝西省的西安市閻良區,天津市,福建省的泉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閻良縣,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市,青海省的門源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台灣省台南縣等地,均有買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瓜 州:原安西縣,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西部浩瀚的戈壁灘上,東鄰玉門,西連敦煌,南望祁連,北枕大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安西,是取“國家統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稱瓜州。夏、商、周時為羌戎地,秦時大月氏居之。漢初被匈奴所占,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時,為敦煌郡三縣地:冥安、淵泉、廣至。兩晉沿襲漢制,隋置長樂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稱瓜州,宋、元兩朝相沿,明朝時期設赤金蒙古衛。清朝時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三千餘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託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定安西直隸廳,後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隸屬酒泉地區管轄。2007年丁亥經國務院批准,將甘肅省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讓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安西縣重新恢復漢唐時期的地域名稱。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涼州堂:以望立堂,亦稱西涼堂。
瓜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安西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買壯圖

買壯圖(公元?~1876年待考),回族;河南魯山人。著名心意拳武術大師。現在河南、上海、安徽、武漢等地流傳的心意六合拳多源自於買壯圖,他是心意六合拳一代集大成者。買壯圖生於清道光初年,活動於鹹豐、同治時期,逝世於清光緒三年,終年八十餘歲。這個時期是中華武術登峰造極之年,他和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雲深大師齊名黃河南北,同車毅齋大師並列為意拳三絕。買壯圖大師的入室弟子有:丁兆祥、李海森、買朋憲、袁鳳儀、尚學禮等人。諸弟子親承師訓,又獎掖後人,故買壯圖事跡絕招,在河南心意門中有口皆碑,傳為美談。
清鹹豐年間,舞陽縣北舞渡鎮清真寺阿訇丁兆祥,某日見一老者禮拜,因面目陌生而叩問姓名,始知是魯山買壯圖,經商路過渡口,入寺禮拜。二人促膝暢談,感情相投。買壯圖於寺外試技,用手掌近按一隻蝴蝶,讓其任意飛翔,自己隨蝶轉折飛奔五里之許,其蝶仍在掌中。這種粘蝶之功使丁讚嘆不已,當即拜買為師,留其在寺教習心意拳法。郟縣心意拳師李海森,去魯山探望其表兄買壯圖。一日,雨後復晴,驕陽似火,表兄弟在屋內品茶乘涼,恣談拳法。李海森聽到高興處,不禁手舞足蹈。適門外石榴樹上麻雀喳喳亂叫,惹起心煩,欲撥掉此樹,卻被表兄制止。買壯圖從座椅上突然躍起,左手指在空中挑起竹簾,飛躍上樹,右手指早已夾住一雀。這種飛手擒雀之功實屬罕見,使表弟十分折服。心意拳是歷史上的心意拳家們在三百多年的艱苦捶練中,象沙裡淘金一樣精篩細選出來的武術精華,成為祖國瑰寶。買壯圖大師是精練簡化心意拳的傑出代表之一。心意拳套路四把捶,在拳譜中稱為心意四象,暗含著龍虎猴馬等十大動物之意,基本拳式為:出手橫拳、斬手(或稱斬捶)、虎撲把及鷹捉把。拳式結構極其簡練,每個動作幾乎是直來直往。流傳最早的是馬三元式四把捶,其招數多達二十八式。買壯圖將二十八式馬式四把捶精簡到三個半拳式,把重式和侵撲站全部刪掉。僅加反背做為半式,充分發揮心意拳在武術技擊中以少勝多,以短見長的科學道理。時隔一百四十多年,從無人能將買式四把捶隨意更動、增加或減少半式。買壯圖對心意拳的貢獻之大,由此可見一斑。演練內、外長拳的武術家大多明了,倘若把所練的武術招數全部化解,運用到技擊中去是很費勁的。在搏鬥中時會出現顧此失彼,手足無措的現象。而心意拳法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大膽割棄複雜拳式,著重四把捶的鍛鍊,靜如山嶽,動則崩翻,攻中帶防,柔中寓剛,渾然一體,瞬息萬變,既是套路,又是散手。長期練習買式四把捶,會鍛鍊出心意門中所要求的決斷勁,俗稱爆發力,也叫內勁、六合勁。買壯圖曾作一首發人深省的心意拳六合歌訣:“練拳容易得藝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人好似弓斷弦。”
買壯圖為中國武術事業作出了貢獻,他的光輝業績,將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買紅妹

買紅妹(1971.1.9——),回族,河南魯山人。中國小品演員。優秀小品作品有《女兵公開日記》、《小保姆》等。還出演過《楊光的新生活》、《臥底將軍》等影視劇。詳細資訊參見中文百科“買紅妹”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