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蒙古族文化變遷》是2017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蒙古族文化變遷
- 作者:錢星
- 出版社:貴州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1223488
《貴州蒙古族文化變遷》是2017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星。
《貴州蒙古族文化變遷》是2017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星。內容簡介《貴州蒙古族文化變遷》主要是敘述700年前,有一支蒙古大軍從北方征戰來到雲貴高原,從征服者到失敗者,最後隱姓埋名,他們是西南放下刀劍、拾起鋤...
《蒙古語族民族文化變遷與構建和諧社會研究》是2014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化。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遷的關聯問題,將歷史上的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遷相聯結,當代文化變遷與現實社會建設相聯結,研究內容上有機地結合了文化與社會兩個方面的變遷內容展開了具體研究。將東鄉族、保全族、...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 1000萬人。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其中中國境內蒙古族的人口數為6290204人。名稱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
蒙古文化屬於遊牧文化範疇,蒙古人繼承了祖先東胡、鮮卑、室韋的文化承認和習俗傳統,也融入了突厥、西夏羌族党項、契丹等其他民族的草原文化,蒙古族遊牧文化在歷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納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近、現代之後又受到了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從而逐漸演變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綜合型文化形態。蒙古文化是草原...
那達慕文化變遷研究 《那達慕文化變遷研究》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瑞光
《語言民俗與農區蒙古族村落的文化變遷》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志清。內容介紹 《語言民俗與農區蒙古族村落的文化變遷》由王志清編著。《語言民俗與農區蒙古族村落的文化變遷》以田野調查為基礎,以遼寧省西部一個蒙古族聚居村落——煙臺營子村為個案,綜合運用哲學、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
蒙古袍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記載 《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牧區男女均穿...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常在水草豐茂、牛羊肥壯、氣候宜人的夏季進行。祭祀的時候,敖包上要插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天馬圖”,祭祀的形式一般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牧民民眾圍跪三邊,而向活佛。當活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時,法號奏出深沉粗獷的音樂,眾...
當代貴州石阡蒙古族男短袍 當代貴州石阡蒙古族男短袍是一件由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通過捐贈而來的民族歷史和文化藏品。
三、蒙古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第六節 理論分析框架 一、國家一社會分析框架 二、研究主題與分析框架的結合 第七節 基本研究假設 第二章 歷史視野中的村落變遷:村落史的脈絡 第一節 村落形成與村名的由來 第二節 行政區劃及所屬的演變 第三節 半農半牧經濟文化形態的形成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體制與社會生活...
這一引申意的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諸環節。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自然環境因素影響人類生活習慣的例子很多。因此,我們不能說人類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類適應了大自然。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敘述蒙古族馬文化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
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歷史淵源 據羅布桑卻丹所著《蒙古風俗鑒》等有關文獻記載,在13世紀...
《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語言文化變遷》是2012年12月1日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道巴特爾。本書主要講述了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語言文化變遷,是一套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蒙古學研究成果的系列叢書。文庫簡介 《中國蒙古學文庫》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在文化適應經濟社會...
明初開始的近一個半世紀中,這些部落分分合合,不斷改組,在16世紀初期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又開始新的分封之後,才呈現出較為穩定的狀態。本文即以達延汗時期形成的六萬戶為坐標,或向前追溯,或向後延伸,力求全面揭示明代蒙古部落的發展演變情況;同時努力勾畫成吉思汗諸弟後裔...(展開全部) 《蒙古部落的歷史...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余姓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余姓蒙古族及後裔——黃金家 族南平王鐵木健的後人 1 余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和史料 2 對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3 余姓蒙古族後裔現狀和遺留的風俗習慣 重慶市 彭水縣譚、張兩姓蒙古族——傳說是元順帝弟兄的後人 1 彭水蒙古族的現狀 2 譚、張二姓蒙古族...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進入蒙古地區,其代表為大窯文化。然而直到前3世紀之前這個地區和周邊發生的關係很少。前蒙古時期 匈奴時期 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三大以遊牧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立了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匈奴成為強大的遊牧部落,並與中國的秦朝、漢朝...
該書力圖通過對蒙古族遊牧文化變遷的過程呈現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在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並非消失殆盡,而是被重新複製和建構。傳統在新的語境中被傳承和享用,而且成為再創造的源泉。兩位作者站在人類學與民俗學、社會學、生態學與測繪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點上,深入地闡釋了遊牧文化的變遷,當前在遊牧文化轉型的關鍵...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其學術自覺與視野拓新主要體現在:突破了以往重風俗描述而忽略民俗賴以存活的環境、演變軌跡與特徵探究的傳統研究範式。其中,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蒙古族的自然生態觀,即遊牧族群順從“長生天”的可持續生存模式。作者認為,蒙古民族這一生產方式與文明的內在價值較之...
作為傳統的遊牧民族,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即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作為民族文化載體,宗教融匯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不僅傳承著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而且也映射了蒙古社會歷史的變遷。近代以來,國際國內形勢風雲變幻,蒙古社會急劇變革,蒙古族宗教信仰隨之發生了相當明顯的變化。這個變化直接影響...
開拓包堡地,在南銀崖採辦銀礦,富甲一方,後裔世居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者海鎮,為避免被孤立仇視隱瞞蒙古族籍,與漢人世代通婚,宣威曲靖等地的包姓族人受包公文化影響,崇敬包拯,冒稱是包公後人,與包拯後裔宣威漢族包姓聯宗修譜,昭通包姓與貴州遵義漢族包姓聯宗修譜漢化,融入包拯後裔漢族支系,近代蒙古族裔包姓...
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家庭沿襲 ...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蒙古族婦女的技藝和蒙古族服飾的無窮魅力,那些充滿濃厚蒙古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寶藏,吸引著後人不斷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著蒙古人民的精神境界。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依附於本土文化,也記載著蒙古族的歷史、信念、理想和審美情趣,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各個階層的文化...
蒙古族歷史與文化 蒙古族歷史與文化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1年5月24日,皮藝(蒙古族皮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39。歷史淵源 皮藝(蒙古族皮藝)的來源可追溯到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時期。皮藝(蒙古族皮藝)是獨具民族特色藝術形式,在其發展歷程中逐漸融入了各個時期匠人的傳統技藝,經過發展和演變,皮藝(...
文化特色 蒙古舞是從喇嘛教和薩滿教的宗教活動中的舞蹈發展演變而來的。在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薩滿巫師會起舞,戴著面具,旋轉”等。這樣的舞蹈和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們並不像漢族人一樣有著固定不變的居所,而是隨著季節在草原上遷徒。所以,蒙古舞有著草原文化的特徵:熱情、奔放、豪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