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林科院試驗林場

貴州省林科院試驗林場是位於貴陽南明區境內的林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林科院試驗林場
  • 地理位置:貴陽市南明區境內
林場信息,森林資源的培育,森林資源的經營,森林資源的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產業,林業科學試驗,

林場信息

地理位置:位於貴陽南明區境內,距貴陽市城區東南最近處僅1公里,最遠處10公里,呈南北走向。
管護面積:經營總面積17789畝,有林地面積15752畝,森林覆蓋率88.7%。
機構設定:貴州省林科院試驗林場是以林業科研、示範和科技成果推廣為主,堅持森林“永續利用,持續發展”經營方針的綜合性國營林場。林場歷史可溯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有於仲芳等人在貴陽市東南郊圖雲關開始私人經營“墾殖公司”。民國四年(1915年)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更名為“墾殖局”。後又改名為貴州省政府建設廳農業躍進所森林系直屬第一林場(又稱模範林場)。1949年冬貴州解放,林場由軍管會接管,改稱“圖雲關林場”。1956年劃歸貴州省林業廳管理,定名為“貴州省圖雲關試驗林場”。1959年,經上級批准劃歸為貴州省林科所直屬試驗林場。1960年初,貴陽市有關領導提出在林場場部圖雲關建立森林公園,並將林場大部分職工調入森林公園。爾後,林場場部從圖雲關遷至八公里貴州省林科所。1963年經批准進行復建,更名為“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圖雲關試驗林場”。1992年“所改院”。林場亦相應更名為“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圖雲關試驗林場”。貴州省林科院圖雲關試驗林場是隸屬於貴州省林科院的二級非法人機構,其人事、業務、財務、黨的組織建設等均直接由林科院領導,行政級別為科級部門,設場長(主任)1人,副場長(副主任)1人,下設生產室、技術室、天然林保護辦公室和後勤組等部門。
人員情況:職工總數7人,其中6人均為大學本科學歷,1人為大專學歷;副高1人,中級1人,初級5人,整個林場劃分三大工區,分別為風灘窪工區、八里屯工區、場部工區。
經費收支:2000年,林科院定性為非盈利性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林場亦相應定性為社會公益性科研試驗林場,2014年經上級主管部門核定為全額撥款單位。2000年林場森林資源納入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林場逐漸向景觀綠化苗木及花卉培育、園林綠化服務等轉型發展,林場2015年收入216萬元。

森林資源的培育

解放前,僅造林2269畝,多以櫟類、雜灌木為主,解放後,有規劃地開展了兩次大規模造林。
第一次是1952—1959年間。毛主席發出“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的偉大號召,林場與周邊村寨、單位和企業合作,採取自營與出包相結合的方式,造林18000多畝。第二次是1964—1966年間,科技人員與工人一道上山安營紮寨,完成高標準造林8000多畝,奠定了林業生產的基礎,並把重點工作轉移到科學試驗。此後進行幼林撫育、生產間伐,並根據科研試驗內容、林種更替、火燒跡地、災害性毀林地、採伐更新等需要進行小規模造林,並開展撫育間伐、木材生產。目前的17789畝森林中的主要樹種以松杉為主,從林齡結構看,用材林中成熟林面積占53%,近熟林占39%,中幼林很少。
2006年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顯示:總面積18000餘畝,森林總蓄積203990立方米,平均每畝11.6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6%。
2000年被劃為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後,先後完成了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其中公益林面積占65%,商品林面積占35%。按天然保護林劃分,重點保護區3166畝,一般保護區13179畝,總體劃為一般保護區。

森林資源的經營

林場的森林經營方針是以林業科研示範為主,逐步建成我省林業試驗示範基地,試驗示範與森林旅遊,林產品相結合,進行綜合經營,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1)、經濟效益:提供綠化及林業造林綠化苗木。1963年林場復建以來,為省內機關、學校、廠礦、公路和街道等提供綠化樹苗10多萬株,1980—1983年期間,首次在《貴州日報》刊登售苗廣告,收入4萬多元,並利用本場苗木開始對外承接單位綠化,2005年完成種苗基地建設,每年向社會提供50餘種綠化苗木,產值可達300多萬元。林場自70年代末期開始木材間伐,到1999年已生產木材56000多立方米。
2001年的風災和2008年的凝凍災害對林區造成巨大損失,對災害木進行了大量清理,到2013年已總計生產木材96000多立方米,銷售至全國各地。2006—2007年期間,進行松脂采割,收入近60萬元,為國家上繳了大量的”兩金”和稅費。(2)、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林場地處貴陽市近郊,位於貴陽市第一環城林帶,西側緊靠“雙龍經濟開發區”,有益於該地區的水源涵養、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形成良好的區域性小氣候;林場周邊地區工礦企業林立,機關學校較多,人口稠密,交通運輸頻繁;對消除噪音、淨化空氣、減輕污染有較大作用;森林覆蓋率高,場內樹種多達600餘種,林中植物的多樣性帶來了其它生物的多樣化,據調查,林中有昆蟲160多種,棲息的鳥類增多,野兔常有出沒,野雞、斑鳩等活動頻繁,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表明林區的生態環境作用愈加明顯。
利用林區豐富的植物和生物資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展科普活動,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還與附近中國小建立常年性科學普及工作,每年植樹節營造畢業生紀念林,普及造林知識,指導青少年採集製作植物、昆蟲標本等,先後被國家科技部,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授牌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貴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貴州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良好的生態效應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閒遊憩的場所,促進了人們對森林價值的認識,顯示了良好的生態效應。

森林資源的保護

(1)、森林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林場依託林科院森林保護研究所提供的技術支撐,協同開展工作。常年堅持病蟲害預測預報,以效益監測固定樣地調查為主,隨機樣地路線踏查為輔,根據預測預報資料作出防治方案。防治方法包括藥物噴灑、引誘劑誘殺、釋放腫眼蜂、人工收集天牛幼蟲、捕捉松毛蟲以及白僵菌防治等藥物及生物防治。同時加強產地檢疫,預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及時清理風倒木、雪壓木、枯死木等,減少病蟲害棲息場所。對重點場所如種子園、種苗基地、科研試驗地、樹木園等則隨時關注,及時發現及時防治,避免暴發成災。(2)護林防火:護林防火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方針。林區的火源主要來自祭祀、遊玩者丟菸頭、生產用火(農民燒山堆肥等農事活動),以及天干地燥自燃等。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林業公安派出所,成立專業撲火隊。另外還與林場周邊村寨、單位建有森林防火協防組織。林區有三個瞭望台可監測區域內火險情況。林區設定有寬8米、長5千米的隔離帶,加上84千米林區公路,形成較長天然防火隔離帶。堅持常年林區(含人工及警車)巡邏。火險高峰期,在林區入口處設卡檢查,嚴禁機動車輛、人員攜帶火種、香蠟紙燭等進入林區,懸掛森林防火標語,設定防火標牌,儘量杜絕火源。2012年組織力量清除林下雜灌野草8705畝,減少了林區可燃物引發火災的可能性。由於加強預防措施,較為先進的滅火機具,並貫徹“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則,近年來極少發生大面積火災,年平均森林火災面積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3)林政法治與林政管理:林場地處貴陽市東南城郊結合部,開放式的場所,林區遊玩人數眾多,周邊鄰近三個鄉的十多個村寨,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林區治安、盜伐林木及林地權屬糾紛等問題的管理工作難度較大。由於林區用地與農用地交錯甚多,林地糾紛案例極多,林區定權定證,解決林權邊界問題十分重要。1990年起,林科所組織人員進行林界踏查,在各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同村寨、單位聯繫,歷時3年至1993年完成與周邊村民單位林權辦證和定界工作。2003年又與森林公園簽訂了協定書,確定該園用地1110畝,解決了兩個單位多年來的邊界糾紛。貴州省林科院林業公安派出所負責林區社會治安,林業行政案件的執法和林業刑事案件,在編幹警的經費來源也從事業費開支轉為政法專項經費開支,面向社會招聘護林員5人,加強了林區管護工作,為穩定林區社會治安和防止林木盜伐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

1、職工宿舍與辦公樓:林場劃歸林科所後,屬林科所二級機構,辦公場所與職工宿舍均與所部混合。1963—1965年,建成400多平方米辦公樓一幢及各工區辦公場所和職工宿舍。辦公樓使用至1981年逐步改為職工宿舍。1982年自籌資金三萬餘元闢建270平方米平房一幢,作為林場辦公樓。
2011年省發改委批准了我院申報的國營林場危舊房改造項目,於最近建成了6400平方米職工宿舍一幢,職工住宿條件得以改善。
2、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林區公路82.4公里(包括防火通道等)等,林區硬化主幹道30餘公里,2013年,貴州省林科院至貴陽市森林公園的林區道路硬化改造全部完成,總投資300多萬元。2014年省級國有林場補助費90萬元,2015年已完成該項目建設投資,包括2200米林區游步道一條,種苗基地供水系統一套,林區路硬化改造1200米。2016年初完成動管站至農藥倉庫800米的林區路硬化改造。2016年新修一條從樹木園至馬落岩的游步道(青石板鋪築),長度為1530米。
3、護林防火設施:林區瞭望台三座,風力滅火機30多台,背攜式水槍若干套 ,打火拖把若干,林區巡邏車2輛,消防車1輛,防火運兵車1輛。

林業產業

林場具有區位優勢,又屬貴陽市環城林帶和天然林保護區,但管域面積有限,產業發展亦有優劣。
1、雲關山森林公園。1993年,貴州省林業廳批准建立“貴州省雲關山省級森林公園”。
2、眾誠實業公司。1995年成立,由貴州省林科院,深圳他山石實業公司,貴州省殯葬協會共同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其業務領域之一是在林場內建立“鳳凰山永久公墓”,現在是貴陽市大型殯葬企業之一。
3、種苗基地。該種苗基地是由中央投資,地方和單位配套資金於2000年開工建設,貫徹邊建設邊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精神,2003年已開始向社會提供綠化苗木,2005年建成並投入規模生產,總面積500畝,以培育名優綠化苗木為主,育苗品種50餘種,苗木產值達300餘萬元,在林場劃為天然保護林禁止採伐木材後,種苗基地的建成對於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林場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業科學試驗

林場自1956—1959年期間,便大力開展科學實驗,先後進行了杉木速生豐產、撫育間伐、油茶墾復以及松脂采割等試驗,並利用各地優質苗木建立“衛星林”、樣板林,引進水杉、沖天柏、滇楊和香樟等進行引種試驗。1959年劃歸林科所後,各項科研試驗則納入各科研課題實施計畫,開展多項科學試驗,其中主要有:
楊樹短輪伐期紙漿林經營技術及造紙特性研究。該試驗引進42個楊樹雜交新品種,從育苗技術,造林密度、施肥、不同等級苗木和不同間作方式系統試驗,選出12個雜交新品種,並對其材質密度、纖維形態和纖維含量進行測定,均可用於培育紙漿林。
日本柳杉優良無性系選擇研究。項目從日本引進50個柳杉無性系,建立試驗林88畝,采穗圃20畝,選出了27個優良無性系,特別適合貴州高海拔地區造林,豐富了我省的人工造林樹種。
核桃優株實生子代遺傳性狀的研究。採用群休遺傳和數量遺傳原理,通過子代測定,篩選出遺傳增益為10—15%,果大,出仁率高,結實期、成熟期早和味香甜等多項優良性狀的優良家系,為早實核桃的苗期選擇提供了可靠依據。
馬尾松地理種源試驗與優良種源選擇。通過種源的苗木封頂,生長節律,成活率,開花結實,二次抽梢,針葉及生長量等性狀變異,揭示種源變異規律,並根據不同性狀表現作出種源區劃分。為開發利用及實行馬尾松良種化奠定了基礎。
油橄欖引種馴化研究。先後引進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8個國家的油橄欖品種73個,通過定點試驗和面上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品種園,篩選出適合於貴陽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9個,套用於生產。
樹木園營建技術。樹木園規劃構想始於1960年,1961年開始引種,1963年籌建工作步入正軌,1978年正式列為科研課題研究,園內分標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苗圃等四個區,按樹種特性作合理配置原則,將建園與林業生產相結合,已形成含面積200餘畝,保存450多個樹種的基因庫,是林科院重要的科研、教學、科普活動場所,也是附近單位、居民的休閒遊憩地。
竹種園。始建於1984年,從全省各地收集40多個竹種建成,也是科普知識教育場所,為省內外竹種的交換,物候觀測,科普活動提供了平台。
核桃試驗基地建設。由貴州省核桃研究所在試驗林場營建的試驗基地452畝,其中采穗圃296畝,種質資源庫76畝,良種繁殖圃80畝。可年產核桃穗條100萬枝,有效芽350萬個,收集保存核桃種質資源50份以上,可生產壯苗30萬株,具有科研、生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教學和核桃生產技術培訓功能。
在近30項的科研試驗內容表明,研究的覆蓋面廣,內容幾乎涉及林業生產整個領域。這些研究內容獲得林業部、貴州省以及林業廳的科技成果二、三、四等獎20餘項,展現了林業科研試驗、示範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