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

《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是為了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精準脫貧而制定的法規,2016年5月,《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由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銀監會、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自2016年5月起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
  • 發布機構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
  • 發布日期:2016年5月
  • 實施日期:2016年5月
內容解讀,政策全文,相關內容,

內容解讀

《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是一部由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檔案;《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這涉及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模式的重要特徵,我國已進入扶貧開發的攻堅拔寨衝刺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產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最重要的舉措,通過產業扶持實現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產業扶貧還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
該負責人說,當前推進產業扶貧具有良好的條件,但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等因素影響,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
因此,《意見》提出,到2020年,貧困縣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體系;貧困鄉鎮、貧困村特色產業突出,特色產業增加值顯著提升;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在基本原則上,要堅持聚力到戶、受益精準;因地制宜、產業精準;科學設計、項目精準;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幫貧脫貧、聯動聯考。
因地制宜選好產業,創新機制確保貧困人口精準受益
如何在貧困地區選準選好產業?
“各地資源條件千差萬別,貧困戶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也不盡相同,必須因地制宜選擇產業,不能不顧實際,一哄而上,引進水土不服的產業。”這位負責人表示,產業扶貧要堅持市場導向,遵循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意見》提出要科學確定產業,就是要在分析貧困縣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要按照全產業鏈理念打造產業,積極發展產品加工,拓展產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森林旅遊休閒康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
促進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帶動。《意見》強調,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就是要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通過土地託管、牲畜托養、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途徑,帶動貧困戶增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
《意見》的一大亮點就是強調了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共享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鏈條中,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扶持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對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投資的前置條件。
“產業扶貧目的是為了貧困人口脫貧,必須找準產業項目與貧困戶增收的結合點,真正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意見》鼓勵開展股份合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可以折價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有關財政資金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另一方面,要推廣訂單幫扶模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對象,共同開發特色產業,依法簽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協定。
從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產業精準扶貧的支撐保障體系
產業扶貧,任務艱巨。《意見》從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強產業精準扶貧的支撐保障體系。
——一是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從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等方面強化金融扶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二是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撐服務體系,鼓勵各級技術研發推廣機構和技術人員以產業基地為依託,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套用,加強地方特色農畜產品品種保護利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大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力度。
——三是健全市場支撐體系。改善流通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網上銷售、流通追溯和運輸配送體系,積極培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品質。

政策全文

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定,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銀監會、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當前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做好產業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我們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對於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意見》強調,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切實按照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緊緊圍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要堅持聚力到戶、受益精準,因地制宜、產業精準,科學設計、項目精準,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幫貧脫貧、聯動聯考。力爭到2020年,貧困縣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體系;貧困鄉鎮、貧困村特色產業突出,特色產業增加值顯著提升;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意見》明確,重點從八個方面推進產業扶貧。一是科學確定特色產業。科學分析貧困縣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二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產品加工,拓展產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森林旅遊休閒康養,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三是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與貧困戶建立穩定帶動關係,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開展股份合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可以折價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有關財政資金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五是增強產業支撐保障能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培育特色產品品牌。加快有關科研成果轉化套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強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六是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力度。各級各類涉農專項資金可以向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傾斜的,要加大傾斜力度。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髮展種養業的,扶貧部門應會同農業、林業等部門加強指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進一步加大對產業精準扶貧的支持力度。七是創新金融扶持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鼓勵地方積極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八是加大保險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特色產品保險,探索開展價格保險試點,鼓勵保險機構和貧困地區開展特色產品保險和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
《意見》要求,要加強組織領導,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建立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部門協調機制,各省(區、市)明確由農業、扶貧部門會同相關產業部門共同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主體責任。要組織規劃編制,組織編制省、縣兩級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科學設計項目,明確帶動主體,確保貧困人口精準受益。要建立調度機制,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脫貧信息報送制度,動態跟蹤、及時更新產業扶貧信息,實現精準化管理與考核。要加強督查考核,建立產業扶貧縣域考核指標體系,開展聯合督查、行業督查、第三方評估,把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督查結果作為對各地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相關內容

農業部: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落實九部委關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精神,推進農業部建設項目和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理清思路,凝聚傾斜支持共識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貧困地區發展實際,突出需求導向,強化規劃統領,結合現有渠道,加大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不斷壯大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促進貧困地區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邁進,助力扶貧對象精準受益,穩定提高收入,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一)堅持規劃引領。把“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作為農業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安排的重要依據,以項目支撐規劃任務落實,分級推動各類規劃有效實施,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
(二)堅持產業優先。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農業項目資金傾斜安排的首要任務,統籌加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設施條件建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開掘富源,拔掉窮根。
(三)堅持精準安排。把精準配置資源作為向貧困地區農業項目資金傾斜安排的重要遵循,選準特色農業發展薄弱環節和產業發展重點,建立與貧困地區相適應的差別化項目資金準入門檻,強化涉農資金統籌使用,變項目資金安排由“扶優扶強”為“扶特扶精”,提高貧困對象的參與度與受益度。
(四)堅持公開透明。把“陽光操作”作為農業項目資金傾斜安排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行農業項目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開項目安排等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確保項目實施各環節科學透明、程式規範、公開公正。
二、突出實效,聚焦傾斜支持重點
按照上述思路和原則,“十三五”期間,著力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防災減災等方面,加大農業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力度,助推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一)加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不斷夯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礎。對於在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範圍內的151個貧困縣,年度項目資金優先傾斜安排,加快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向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優先安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改善水電路、糞污處理、防疫、質量檢測等基礎設施條件,培育壯大一批設施完備、環境友好的養殖場(小區),鞏固和提升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帶動能力。
(二)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的實施力度,促進貧困地區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向貧困地區延伸,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糧棉油糖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等補助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安排,支持貧困地區特色資源開發;加大貧困地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貧困地區農機裝備水平;加快實施國家級和區域性制育種基地(場、中心)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縣加強良種繁育基地等設施條件建設,提高供種能力和生產效益。
(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圍繞種養結合、鏈條延伸、功能拓展,支持貧困地區完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鼓勵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糧改飼”試點。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高產優質苜蓿示範片區建設、畜牧良種補貼、基礎母牛擴群、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等補助資金,優先安排到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支持貧困地區調整農業結構。鼓勵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支持開展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鎮創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減損提質,錯季銷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鼓勵貧困地區培育特色農業品牌,逐步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交易、冷鏈物流等設施條件。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加快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支持貧困地區開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推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創建,因地制宜在貧困地區開展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
(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鼓勵貧困地區開展各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推動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助補貼資金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列為優先支持對象,鼓勵中高等學校特別是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在貧困地區領辦興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補助資金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重點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農民工等;繼續在貧困地區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工作,開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等“扶智行動”。
(五)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著力加強貧困地區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動貧困地區特色農業減損增效。綜合考慮貧困地區畜禽品種、數量、分布區域以及免疫工作量,加大動物防疫經費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小麥“一噴三防”、病蟲害防治、草原滅鼠、農業生產應急救災等政策資金,加大對貧困地區傾斜支持比重和覆蓋範圍,提高貧困地區防災減災能力。
(六)加強資源環境保護。統籌貧困地區影響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要素,優先在貧困地區設定國家農業可持續試驗示範區,優先實施生態循環農業、農村沼氣、東北黑土地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退牧還草、濕地保護與恢復、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生態工程,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優先向貧困縣傾斜,在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積極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水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提升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水平。
三、強化保障,提高傾斜支持效率
推進農業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是發揮政府支農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形成脫貧攻堅合力的重要舉措。各級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立足職責,建立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協調溝通,務求取得實效。
(一)建立上下聯動機制。農業部各有關司局要依據現有規劃和資金渠道,加強與發改、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及早發布項目申報信息,明確申報條件,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支持項目。省級農業部門要加強貧困地區項目組織申報實施的指導和服務,嚴格篩選,及時報送符合條件的項目。貧困地區農業部門要根據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等規劃,積極謀劃項目,指導項目單位抓緊開展項目前期工作,落實用地、規劃等前置條件,並督促做好項目實施工作。
(二)創新項目支持方式。嚴格落實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級和西部連片特困地市級配套資金的政策,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資補助比重。創新項目審批方式,允許國家級貧困縣以主導產業為依託打捆申報項目。對中央農業項目資金和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經營性固定資產,要探索股權量化到貧困戶的有效實現形式,確保扶貧對象長期穩定受益。積極爭取專項建設基金、各類金融資金投入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有關特色產業項目要把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支持安排的重要條件,完善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貧困戶“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三)加強事中事後指導與監查。對貧困縣未納入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範圍的農業項目,要加強定期調度和日常監管,強化信息公開確保項目按照批覆的建設內容和目標實施,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對已納入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範圍的農業項目,要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要求,及時報省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備案,並向我部通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