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基派

貝拉基派(Pelagianists),亦譯“佩拉吉烏斯主義者”、“貝拉基主義者”。早期基督教異端。該派對人類的宗教道德狀況抱持毫無理由的樂觀主義,即使原罪對現世帶來禍害也無妨礙;反對奧古斯丁預定論原罪說;主張人的得救不靠神的恩典,而出於人的自由意志,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能採取拯救的第一步。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不列顛神學家貝拉基在羅馬期間曾試圖在教會內喚起真正的聖潔和道德改革,各種不同團體組成的禁慾運動以其名號活動,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拉基派
  • 外文名:Pelagianists
  • 別名:佩拉吉烏斯主義者,貝拉基主義者
該派最初於4世紀80年代在尊重聖哲羅姆的羅馬貴族圈子中興起。貝拉基的貢獻在於提供神學思想支持禁慾主義,反對摩尼教,強調憑藉神賜予的本性人類的自由意志能擇善。敘利亞人魯菲努可能將否定原罪傳遞說引進該派,並對貝拉基的支持者塞菜司提(Celestius,5世紀)產生影響。409年或410年,貝拉基和塞萊司提離開義大利來到非洲,不久貝拉基至巴勒斯坦。塞萊司提被指控否定亞當將原罪傳遞給後代,並在411年的迦太基公會議上受到譴責。不久在非洲其思想引起奧古斯丁的嚴厲指責,奧古斯丁因該次爭端而被譽為“神恩博士”(Doctor Gratiae)。現代學者對奧古斯丁是否正確理解貝拉基所有論點持懷疑態度。415年,貝拉基被由奧古斯丁派巴勒斯坦的奧羅西譴責為異端;在耶路撒冷舉行的主教區主教會議以及在狄奧斯波利斯主教會議(Synod of Diospolis)上,貝拉基辯白自己無辜,並受到東部主教的支持。416年分別於迦太基和米利維舉行的兩次公會議上遭到非洲同僚的挑戰。417年,他們被告發到教宗英諾森一世,英諾森一世對之實行絕罰;教宗佐西瑪次年審理此案並在迦太基確定前任教宗的裁判。此後貝拉基從歷史上消失。
該派思想得到埃克拉努的朱里安(Julian of Eclanum,約386—454)的支持,與奧古斯丁展開激烈的爭論。貝拉基願意承認,亞當之罪導致真正後果,而罪愆是需要救贖的。他認為,贖罪之法就是以教導和現身說法贖罪的耶穌基督之慈愛;相信基督的慈愛有助於人類依照神所希望的去生活,但至少有些人可以能夠不需特別幫助即可達成這種生活,縱使他們也繼承原罪。奧古斯丁以為這種觀點既弱化了原罪的後果,又貶低了依靠耶穌得救的需要,耶穌既從原罪中拯救兒童,也從原罪和個人之罪中拯救成人。兩者所爭執的問題不僅涉及神的權力和仁慈的範圍,也涉及基督的本質和他對得救的影響。如果救世主耶穌教會人類且現身說法就足以贖罪,如何還要因罪惡而獻身呢?奧古斯丁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並認為《新約》可證實他的論點。然而,貝拉基似乎根本不願承認原罪使人類軟弱,以致基督的慈愛成為行使神的意志的必需品,而非僅是一種輔助品。他相信,接受這種軟弱論點必定給凡受到引誘必定犯罪的人提供了一個藉口。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將塞萊司提及其追隨者定為異端。貝拉基、奧古斯丁兩位去世後,貝拉基教義在不列顛有一定的影響。5世紀在高盧再度燃起爭端,此次爭執點在於人若沒有領受神恩是否能夠踏出信仰的第一步即得救的開始,形成“半貝拉基主義”。529年奧倫奇公議對貝拉基主義和半貝拉基主義作出否定的決議。該教派後在阿明尼烏派中得到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