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小本尼諾·西梅翁·尼諾·阿基諾(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 Jr.)(1932年11月27日-1983年8月21日),
菲律賓政治人物。
馬科斯執政期間的菲律賓近代首位提倡和平的政治改革家、
戰地記者、反對黨領袖。
1932年11月27日生於
馬尼拉一富裕家庭。祖父為菲律賓將軍,父親為著名政治家和地主,在日本統治期間為
參議院議長。自幼已是虔誠的
基督徒,一生中最喜愛的著作為《效法基督》。在父親影響下,13歲便抱著為人民自由而犧牲的精神。17歲進入《菲律賓時報》社,成為菲律賓有史以來最年青的戰地記者。
1951年,年僅18歲的阿基諾辭去記者,借著他那份對政治極銳利的觸覺和知識,開始踏入政治生涯。兩年後已經成為
埃爾皮迪奧·基里諾總統的得力助手。1955年,22歲時當選為最年輕的馬尼拉市市長。1959年當選為
打拉省副省長;1960年為省長。1965年
費迪南德·馬科斯就任總統後,打著“民主、反共產” 的旗號實施
獨裁統治。
1968年,35歲的
阿基諾成為菲律賓史上最年輕的反對黨
參議員。借著政治權力監管當時貪污獨裁的政府機構。在一個不公、貪污、自私自利、強權欺壓、政治混亂和國家經濟嚴重拮据的光景下,他持著那份“道德勇氣”為著正義和
菲律賓人民的利益,挑戰當時的國家最高層。他在1972年6月1日的一次演說中,引用馬丁·尼穆勒的詩句:“他們逼迫工人、農民,我不保護;他們逼迫學生年青人,我閉口;他們逼迫
猶太人,我保持安靜;當他們逼迫我,又有誰人為我發聲”?從中可見他隻身敵擋整個不公的洪流,而面對著政治上的孤單與無奈,從而更鼓勵人民不要漠視
獨裁者的罪惡。不少分析家認為他在國內外的政治影響力,足以與政府抗衡,甚至他更有機會成為日後菲律賓最年青的總統。
1972年9月21日,
馬科斯宣布對菲律賓實行軍法統治,
阿基諾亦被誣為“共產分子”被捕入獄。一位持著公義、誠實、正直的英雄,一位充當著人民唇舌的基督徒,頃刻變成階下囚。1977年11月,他又因被指控幫助共產黨和在1967年謀害一個村莊族長而遭判死刑,幸得美國人權組織從中斡旋得以緩刑。1980年7月,他因患心臟動脈阻礙被當局批准去美國診治。在冤獄中度過了7年零7個月後,又開始了他的
流亡生涯。
雖然,阿基諾身處美國,在
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一職,能以享受著一段舒適無慮的生活,可是他眼見自己的同胞仍生活在窮困、債務、絕望和困苦中,於是再次燃起歸國的意念。此刻,他深知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的一條不歸路,但
公義卻在他內里呼喊著:“菲律賓是否值得我去犧牲呢”?
1983年,阿基諾決定持著“道德勇氣”重歸菲律賓的土地,為他的人民重拾一個光明的將來。8月21日,他所乘坐的811次班飛機剛抵達馬尼拉機場,便遭
馬科斯的軍隊行刺身亡。他的血和生命就此滴在公義的道路上。
事件影響
踏上死亡之路
1983年8月21日,經過了長期的協調抗爭後,
馬科斯被迫允諾於1983年起恢復政黨活動,同意於1984年5月舉行議會選舉。阿基諾終於在馬科斯保證其安全的情況下,獲得回到菲律賓的機會,準備參加議會選舉,並經台灣搭乘
中華航空公司班機返回
馬尼拉,不料在走下飛機舷梯時遭到開槍暗殺,雖然機場警察當時擊斃槍手,拘捕了數名疑犯,並且
馬科斯政權下令成立五人調查委員會,從1983年11月起開始調查,先後舉行過130多次公開和秘密的
聽證會,出席作證的有近200人,1984年10月,此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認為此項暗殺行動乃出於軍方之陰謀,並且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
法維安·貝爾將軍一手領導。1985年12月,由馬科斯任命的三人審判小組判定維爾及其他25名涉嫌參與此暗殺行動的人員無罪。馬科斯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立即中止與台灣間的航約,大約在一個月後恢復。因為媒體的報導,阿基諾暗殺事件成為國際事件,並且在菲律賓國內引發了多起反對馬科斯政權的集會行動,使得原來銷聲匿跡的一些政黨又重新活躍在政治舞台上,
馬科斯被迫解除了其心腹法維安·貝爾上將的武裝部隊
總參謀長一職,從此馬科斯和
貝爾在軍隊中的勢力被削弱。
由於此次暗殺行動被懷疑是出自馬科斯政府的陰謀,故而爆發菲律賓各地反政府的示威抗議行動。馬科斯遂任命一中立的委員會著手調查此事件。
獨裁統治瓦解
1985年11月
馬科斯宣布在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1986年的
菲律賓總統大選中,
阿基諾的妻子
科拉松·阿基諾獲得菲律賓反對派的一致推薦而參選總統。選舉過後,馬科斯又企圖作祟,國民議會在馬科斯的壓力下宣布馬科斯以150萬票的優勢當選,2月16日
馬尼拉約有100萬人走上街頭舉行抗議
集會。
馬科斯與科拉松都表示自己當選。最後由於副總參謀長
菲德爾·拉莫斯(台譯:羅慕斯)的倒戈與百萬人民包圍
馬拉坎南宮的影響之下,一些高官紛紛提出辭職,2月22日晚,國防部長
胡安·龐塞·恩里萊宣布脫離馬科斯政權。2月25日上午10時40分,
阿基諾夫人宣誓就任
菲律賓總統,薩爾瓦多·勞雷爾就任副總統,同時馬科斯也舉行了總統就職儀式,但馬科斯最終還是被迫下台,慌忙向美國駐菲律賓大使求援,美國用
直升飛機將馬科斯夫婦接往
克拉克空軍基地,次日清晨流亡夏威夷。至此,
科拉松·阿基諾正式就任總統,結束了馬科斯長達22年對菲律賓的統治。
刺殺真相
嫌疑人被擊斃
1984年10月23日和24日,委員會分別向總統
馬科斯交出了兩份報告,一份是阿松瓦女士一人簽署的“少數人報告”;另一份則是由委員會4人成員簽署的“多數人報告”。
這兩份報告雖有分歧,但他們比較一致地排除了原來官方的說法。官方的說法是:兇手是一個身穿機場運貨人員藍制服的人,此人名字叫羅蘭多·加爾曼,33歲,是一名僱傭
槍手,他可能被各種人利用從事暗殺。
如果兇手的確是加爾曼,那么在戒備森嚴的機場上,他怎么能通過層層警戒線,在前後都有保全人員保衛的情況下,距離阿基諾僅46厘米開槍行兇?經過法醫檢驗,阿基諾頭上的傷口是由上而下的射擊所造成的。阿基諾身高1.76米,又穿著後跟有5厘米的高跟鞋,且站在舷梯之上;而站在地面上的加爾曼身高僅1.65米,這一點又如何解釋?如果兇手的確是加爾曼,那么在場的保留特工人員解除他的抵抗能力即可,為什麼在他被擊倒在地後,又向他亂槍掃射,致其當場斃命?
“少數人報告”認為,當時負責機場保全工作的空軍將軍盧瑟·
庫斯托迪奧是謀殺的策劃者之一;“多數人報告”則認為,謀殺的主要策劃者是菲律賓武裝部隊的總參謀長
法維安·貝爾上將,參與這一陰謀的還有
大馬尼拉市的司令奧列斯和庫斯托迪奧等20名軍人。
證詞不同
1984年10月25日,菲律賓檢察院組成一個三人特別委員會,接手阿基諾一案的調查工作。經過2個月的調查,此委員會基本同意“多數人報告”,並以此為基礎向法院提出起訴。
1985年1月24日,菲律賓反貪污法院以“參與謀殺前
參議員阿基諾”的罪名,向
貝爾等26人發出逮捕狀。在26名被告中,
庫斯托迪奧等17人被指控為主謀,貝爾和奧利
瓦斯以及另外6名士兵被指控為從犯,另一名商人赫米洛·戈蘇伊科被指控為同案犯。
法庭正式開庭是1985年10月30日,先後傳訊了108名證人。在這108名證人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名婦女。其中一名婦女叫雷貝卡·基漢諾,她被稱為“哭泣女郎”,因為她目睹到阿基諾被刺時當場大哭起來;而另一位婦女被稱為“親吻女郎”,因為她在飛機上曾親吻過阿基諾。這兩位婦女都距阿基諾的機上座位不遠,都親眼看到了阿基諾遇刺,但證詞卻不同。
“哭泣女郎”說:我親眼看見了站在阿基諾身後的一名穿
卡其布軍裝的士兵拿著槍對準阿基諾的頭部開了槍;而“親吻女郎”則說:我親眼看見加爾曼在
停機坪開槍打死了阿基諾。
無疑,“哭泣女郎”的說法更接近調查委員會報告的結論。但法庭卻以“哭泣女郎”過去曾被指控犯過罪,曾利用假名字申請護照出國、偷車,攜帶偽造外幣和假支票等為理由,來證明她的證詞不可信,進而又否定了她的證詞。1985年12月2日,反貪法院對阿基諾被謀殺一案進行宣判。判決聲稱:無數確鑿的證據表明,殺害阿基諾的刺客就是加爾曼,而加爾曼又在機場被值勤的一名士兵當場擊斃,這名士兵是在執行自己的職責,不存在任何預謀,因而此名嫌疑犯無罪釋放。這也正是官方的說法。
新的人證
1987年8月19日,菲律賓反貪污法院重新開庭審理阿基諾被刺案,由於這時政治氣候的變化,一些以前擔心有生命危險的關鍵證人開始出庭作證。在這些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是
馬尼拉國際機場的勤雜工人巴塞羅納。阿基諾遇刺時,他恰好駕駛一輛拖車在機場的停機坪上,親眼目睹了阿基諾遇刺的全過程。
他向法院作證:“我看見穿白服裝的人(即阿基諾)後面一名士兵對著他的後頸開了槍,他向前倒下了。”巴塞羅納還說道:在阿基諾倒下後接著又響了一槍,這時,“我看到一個穿著菲律賓航空公司工人制服的人倒下了,這個人當時在客機舷梯外面。當我離開現場時,我還聽到一陣槍響。我回到停車場,跑到辦公室里躲了起來。”巴塞羅納是聲稱目擊阿基諾遇刺全過程的第一人。他在法庭上態度堅決,表述詳細而清楚。法庭認為“他的證詞無懈可擊”。
物證出現
就在巴塞羅納出庭作證之前,在法醫解剖阿基諾現場拍攝
屍檢照片的職業攝影師亞歷山大·洛伊納斯還向法庭提供了39張放大的照片和40張幻燈片。這些照片清楚地證明,置阿基諾於死地的那顆子彈是從阿基諾的背後射入的,子彈穿過他的頭部從下巴穿出,其彈道軌跡是由上而下的。“這就無可置疑地證明,阿基諾是在下舷梯時被人從身後高處開槍射殺的,兇手只能是站在阿基諾身後的特工,而絕不是位於阿基諾前方舷梯之下的羅蘭多·加爾曼”。
巴塞羅納出庭作證之後,法庭又發現了日本一家電視台記者錄下的
馬尼拉國際機場的錄音磁帶。這盤磁帶清楚地錄下了阿基諾走下舷梯的腳步聲和士兵開槍前的叫喊聲。士兵們喊道:“他在這兒!”“就是這個,讓我來!”“開槍!開槍!!”隨後便是槍聲和阿基諾跌倒的聲音。
聲紋鑑別
為辨別和鑑定這些喊叫聲出自誰人之口,菲律賓警方和諜報機關協商,邀請日本
聲紋學專家
鈴木松美博士參加了鑑別工作。鈴木博士把磁帶上的聲音和後來審訊過程中錄下的有關士兵的聲音進行了反覆分析、研究,最後將暗殺前一瞬間的重要信息準確地捕捉出:喊叫“他在這兒”是赫勞斯·卡斯特,當時他站在舷梯的最高處;喊叫“就是這個,讓我來!”的人是克拉羅·拉特和阿努爾福·德梅薩;喊叫“開槍!開槍!!”的人也是卡斯特和另外一個士兵馬里奧·拉加薩。
真正的兇手
鈴木松美是世界著名的
聲紋研究專家,他的研究表明:由於每個人的發音器官、發音習慣和動作不同,便有不同的頻響效果,如頻率範圍、振幅大小的差異,通過電子計算機進行記錄就形成了每個人的聲紋圖。鈴木松美就是通過這一套方法,在現場非常混雜的聲音中,經過
聲紋鑑定指出
警備隊軍人是行刺阿基諾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