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律賓民主社會黨
- 外文名:Philippines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 成立時間:1973年5月1日
- 所屬國家:菲律賓
發展歷史,黨的理論,政策主張,
發展歷史
反馬科斯獨裁政權
成立之初,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反對馬科斯政府的軍事獨裁統治,爭取恢復菲律賓的政治民主和人權自由,進行了合法的政治鬥爭以及武裝反抗。這時,民主社會黨提出要走一條既不同於左翼的共產黨的暴力革命,又不同於右翼法西斯或城市恐怖主義的非暴力民主社會主義路線。
1972年9月,當時的總統馬科斯在任期即將結束之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宣布實行軍事管制,從而開始了長達九年的獨裁統治。在此背景下,1973年5月1日,菲律賓民主社會黨成立,稱自己是“菲律賓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性”的政黨,提出實現“民主社會主義”是黨的最終目標。該黨面對馬科斯的獨裁統治,無法通過議會選舉,爭取議會多數來實現目標。 因此,該黨認為自己是一個革命性的政黨,堅持武裝反抗的鬥爭策略。
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在菲律賓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旗幟下提出了“恢復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口號,獲得了菲律賓社會部分知識分子和下層民眾的認同,在菲律賓政治團體中產生了較大影響。該黨逐步贏得了律師、牧師、小業主、學生等城市中產階級以及工人、農民、漁民和城市貧民等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的支持。由於民主社會黨內部成員複雜,建立初期還不是一個典型的社會黨,而是社會黨、共產黨和民族主義政黨分子的混合體。
1978年,該黨約500名黨員和支持者在和平祈禱集會上被馬科斯政府逮捕,該黨的主要幹部被扣留,部分黨的領導人被迫流亡海外,黨的組織體系也遭受破壞,黨內人心渙散。這時,黨內不同派別的黨員對黨的發展方向開始出現分歧,導致民主社會黨出現分裂,黨主席也被迫辭職。分裂在短時間內使該黨陷入發展困境,但是卻有利於其長期發展。1980年5月,該黨對其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對其政策進行修正: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擺脫左右翼極端勢力的影響。
從此以後,民主社會党進入發展時期。該黨加強了對支持者的組織教育,成立了一些新組織,如自由青年聯盟。1981年3月18日,該黨承認了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並且與其建立了同盟關係,對雙方的武裝力量進行了整合。 該黨通過摩解擴大了民眾基礎,增加了黨的力量,同時得到了地方性實力派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支持和保護。
1976年,民主社會黨把其控制的武裝力量組成了菲律賓民族解放軍。該武裝組織主要從事游擊活動,通常保持較低姿態。在組織武裝力量之外,該黨還加強了對獨裁者的政治反抗。1977年8月,該黨組織起草了人民人權公約,建立了一個跨黨派的反對派組織——自由人民同盟。該黨還在1978年的臨時國民議會選舉中,成功地從國家民主黨手中奪取了半合法反對組織——人民力量的控制權。
20世紀80年代初,菲律賓國內經濟形勢惡化,官員貪污腐敗,軍隊高層顯示出對獨裁者的不滿。1981年,馬科斯迫於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壓力,解除了長達九年的軍事管制,同時又簽發了《反顛覆法》和《安全法》,使他有權逮捕任何企圖推翻政府的人。1983年8月,貝尼尼奧·阿基諾在他流亡多年回到菲律賓時被暗殺,種種證據表明這與馬科斯有關。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菲律賓社會動盪,使民主運動升級。1985年11月,馬科斯突然宣布提前大選。民主社會黨調動了自己掌握的所有資源支持阿基諾夫人。
但是,馬科斯採用舞弊手段操縱了選舉,宣布自己獲得大選的勝利。民主社會黨組織了上萬市民聚集在軍營門口,表示抗議。1986年2月25日,由於美國放棄了對馬科斯的支持,馬科斯無奈放棄了總統的權力,逃離菲律賓。同日,科·阿基諾正式宣誓就任菲律賓總統。菲律賓從此恢復了民主政治的道路。民主社會黨在發動1986年人民力量運動、推翻馬科斯獨裁政權中發揮了領導作用。
轉型期
反獨裁勝利後,民主社會黨需要確定新的目標,選擇新的發展方式。1986年4月,流亡海外的幹部紛紛返回菲律賓,該黨重新整合。1987年12月,黨在奎松城重組中央委員會,選舉諾伯托·岡薩雷斯(Norberto B. Gonzales)為主席。整合後的民主社會黨成為小農場主、漁民、工人、城市貧民、婦女、年輕人、摩洛人和土著人的代言人。在岡薩雷斯的領導下,該黨制定了清晰明確的發展規劃,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原則和政策,建立了完整的組織系統。可以說,岡薩雷斯使民主社會黨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完成了由準革命性政黨向議會黨的轉型。
反獨裁勝利後,民主社會黨積極參與菲律賓民主社會的重建,加強對政府的監督。這一時期,該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能夠遏制住菲律賓貧困的蔓延,解決食品供應短缺問題,解決缺少醫療保障、缺少房屋等問題。該黨認為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政府所採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有關,因此,需要以民主社會主義的政策來取代之。該黨開始宣傳民主社會主義對菲律賓國家社會建設的意義,讓支持者轉化為自己的選民。通過努力,1990年3月,該黨成為菲選舉委員會承認的全國性政黨。
該黨提出武裝暴力永遠也不能為一個民主社會所接受,使用武裝暴力是不民主和不人道的。因此,該黨譴責任何形式的暴力,並願意放棄黨成立之初建立的武裝,將其交給國家。從此,該黨完全放棄了武裝力量,一心一意地從事議會民主活動。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已經成為堅持民主社會主義理念的社會黨。
在21世紀的新發展
進入21世紀,菲律賓民主社會黨積極支持阿羅約政府對摩解的和平倡議,協助政府建立主教與烏理瑪大會,作為基督教和穆斯林教領導人對話的論壇。2001年,該黨主席岡薩雷斯成為阿羅約總統的特別顧問。2005年,他又被阿羅約總統任命為國家安全顧問,正式進入內閣。民主社會黨成為阿羅約聯合政府的執政夥伴。
岡薩雷斯能夠進入內閣,是因為在2001年罷黜前總統埃斯特拉達後民主社會黨鼎力支持時任副總統的阿羅約,又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上參加了支持阿羅約的聯盟。阿羅約競選成功後,自然對政治盟友給予回報。在阿羅約總統面臨彈劾時,該黨堅定地站在總統一邊,幫助總統在眾議院否決了彈劾案。但對於阿羅約總統提起的修憲案,該黨也持保留態度。該黨和摩解保持了政治同盟關係,能夠在政府和伊斯蘭分離勢力之間牽線搭橋,幫助雙方進行談判磋商,因此,岡薩雷斯比其他政治家更值得總統倚重。
岡薩雷斯進入政府核心層對該黨的發展有推動作用。作為內閣成員,他可以利用國家行政資源為該黨的發展提供便利,也可以把該黨及其代言群體的訴求反饋給政府高層。該黨在眾議院的議席也逐次增加。雖然該黨還稱不上有影響力的大黨,但已經是菲律賓民主社會主義陣營中較為突出的政黨。該黨擁有2600名正式黨員,與數家工會有著積極的合作,尤其是與自由工人聯合會(FFW)和進步勞工聯盟有合作。
在1986年的議會大選中,民主社會黨沒有獲得議席,但是,在岡薩雷斯擔任黨主席以後,該黨的選舉情況日益改善。在2001年的大選中,該黨在國會獲得一個議席,實現突破。到2002年,該黨有102名黨員當選地方行政官員。與2001年相比,該黨在2004年大選和2007年選舉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在2010年國會大選中,該黨的眾議員席位增至4個,在地方選舉中的成績有所下降。
從民主社會黨在2001-2010年曆次大選中的成績來看,該黨在地方選舉中的成績好於眾議院的選舉成績。在地方選舉中,市長和市議員的選舉好於省長和省議員的選舉。儘管自2001年以來,民主社會黨在眾議院的議席每屆大選增加了一席,但總體上看,該黨仍是力量較小的政黨。
黨的理論
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基於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確立了真正的人道主義、公共財富和民族主義的指導思想,確立最終目標是建立平等正義的社會民主體制。
該黨在社會黨國際人權觀的基礎上提出“真正的人道主義”思想:向公民提供生存的基本保證,建立秩序井然的社會;尊重人權,尊重生命,提倡平等自由,倡導社會自治,保障個人工作的權利。民主社會黨致力於幫助菲律賓人建立一種平等的社會理念,即堅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是可發展的,因此都具備平等的權利;同時,致力於幫助菲律賓社會進行獨立的民主轉型,並使菲律賓人能夠從民主中獲益。
民主社會黨的“公共財富”思想是指支持社會生活的集體化,同時保證個體能夠充分和順利地從事其欲從事的社會勞動,強調公共意識及對環境的保護,強調社會財富的國有化和合理的分配。這一思想來源於民主社會主義的“經濟民主”思想,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共利益優先於私人利潤的利益。社會主義政策的當前經濟目標是充分就業,增加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實行社會保障和推行收入與財產的合理分配”(14)。該黨基於對經濟民主的理解,確立了對本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構想。
民族主義即菲律賓愛國主義傳統,是指理智、合理、負責任地熱愛自己的祖國。 民主社會黨認為,民族主義能夠引導公民追求自己真正的興趣並保持高尚的品德,建設性地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同時也尊重他國以及外籍人員的權利。民族主義代表了菲律賓人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美好國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正如菲律賓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奎松那句影響幾代人的愛國名言所說:“我寧願要一個被菲律賓人管理的像地獄一般的政府,也不要一個被美國人治理的像天堂一般的當局。”
民主社會黨認為民主社會主義者遵循自由、平等和團結的政治價值觀。據此,該黨提出社會的兩大支柱——國家和公民——都是圍繞著平等展開的:一個強大的國家,要有效地促進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利益,推動國家進步,實現民族團結;一個愛國的公民,要履行以建設國家為己任的義務,維護社會自由、平等和團結。
該黨提出要讓每一個菲律賓人都能夠享有實現自身價值和政治民主的權利,免於貧窮和免於由國家或者其他組織任意強加限制的狀態,從而實現對個人興趣和社會公平的追求;自由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程;通過內外變革使公民免於恐懼和犯罪;通過普遍的社會福利免於貧窮和匱乏;免於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的剝削和壓迫。
民主社會黨認為團結就是要熱愛國家,意味著每一個國民都有責任履行建設國家的義務,通過每一個有政治遠見的國民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實現團結。團結需要承認摩洛民族、土著人和其他民族在國家中的地位;通過逐步改革稅收制度和其他制度,公平地分配國家的經濟和其他資源;普及全民教育,立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通過政府改革,重建民主國家。
政策主張
1986年,菲律賓實現民主政治後,民主社會黨致力於參與菲律賓民主社會的重建。其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負責任的政府,承諾尊重每一個公民的人權和公民自由;(2)政府由分級選舉產生,從社區到地方再到中央;(3)重點關注全民普及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4)尊重各大宗教的信仰以及活動;(5)積極支持社會底層或殘疾人員獲得平等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6)國家干預經濟,干預市場;(7)公正評定工人勞動應得收入,保障工人的安全和醫療,保障社會安定;(8)保持環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民主社會黨提出了全面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政策,以求遏制菲律賓貧困的蔓延。但是,該黨的政策基本是來源於社會黨國際的有關政策倡議,是“拿來主義”的政策,沒有完全結合菲律賓的實際情況作出創新,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
2001年,民主社會黨在下院獲得一個議席,並在2004、2007和2010年議會大選中議席不斷增加,成為全國性的政黨。為了將民主社會主義政策融入菲律賓社會實際,該黨重新制定了關於土地改革、反對暴力、維護人權等一系列問題的具體政策。
1.推動土地改革進程。土地問題是困擾菲律賓歷屆政府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菲律賓社會矛盾聚集的領域。民主社會黨要求實行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要求國會和政府的政策向農民傾斜,以促進菲律賓社會整體協調發展。該黨表示將通過積極有效的議會活動,敦促兩院通過有利於農民的土地改革法案,並監督土地改革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嚴格執行法案,使農民在改革中真正獲益。
土地改革政策是民主社會黨現階段較為成熟的政策之一。該黨對菲律賓土地問題的歷史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對問題的成因也有深入的分析。
2.反對暴力、關注人權。濫用暴力是菲律賓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在城市,恐怖主義者經常襲擊平民,造成重大傷亡,選舉年尤為突出;在1992年的大選中,從競選開始的1月12日到5月24日,共有104人遇害,105人受傷,數人被綁架。(21) 在2002年村鎮領導人選舉中,共有87人遇害,45人受傷。在2004年全國議會選舉中,有147人因選舉死亡。在2007年和2010年的選舉中,都有傷亡的報導。
該黨提出民主社會不能接受暴力,認為使用暴力是不民主的,任何社會變革都必須通過民主社會背景下的合作和夥伴關係來進行。因此,該黨對每一個濫用武裝暴力的組織表示譴責,對菲律賓某些政治團體在享受民主權利的同時又藉助武裝暴力實現其團體的利益表示憤慨。
建黨初期,該黨建立了軍事武裝,但僅限於自衛。在1985年反獨裁的運動中,該黨和民眾在愛莎大道上遊行示威,沒有準備任何武器,而是高聲歌唱和平的宗教歌曲,同時在軍隊的槍口插上象徵和平的玫瑰。20世紀90年代初,因為政治盟友被暗殺,該黨開始阻止極左極右勢力的發展。進入21世紀,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該黨主席岡薩雷斯多次發表講話,譴責菲律賓共產黨的新人民解放軍進行的恐怖活動。不過,該黨不主張對新人民解放軍進行軍事打擊,認為軍事打擊會傷及更多平民,而只是要求逮捕新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交予司法審判。
在反對暴力的同時,民主社會黨尤為關注菲律賓人權。該黨認為強調推動和保護人權是政府的首要責任,必須能夠對相關問題作出快速反應,採取果斷的行動;人權問題是普通公民每天都關注的,政府有責任創造一種環境,使每一個公民身處其中不需要擔心個人安全。
3.其他政策主張。(1)政治改革。民主社會黨指出,在國家政治舞台上,執政黨和反對黨針鋒相對常常使菲律賓的政府職能產生嚴重障礙,法律制度失去應有作用。如修憲之類的問題在國家層面帶來激烈的衝突,產生動搖國家根本的危機。因此,執政黨和反對黨應該協商一致,通過適當的改革打破政治僵局,將注意力集中於發展經濟和解決社會問題(2)勞動者權益保障。該黨提出菲律賓的產業鏈不完整,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凸顯了勞動生產率低下和勞資關係缺乏協調。資本家和工人之間需要展開對話,建立一個為工業經濟服務的共同利益分配機制,既能保證勞工的權益,又能促進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