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石圖(徐悲鴻作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貓石圖》是近代徐悲鴻於1943年創作的紙本彩墨立軸畫,現藏於安徽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貓石圖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者:徐悲鴻
  • 現收藏地:安徽博物院
  • 作品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彩墨畫
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藝術鑑賞

《貓石圖》創作時,徐悲鴻48歲,正值其藝術生涯巔峰期。作品落款“悲鴻癸未”,鈐朱文圓印“徐”,採用徐悲鴻慣用的手法,只取畫面一角,以求整體視覺感受。畫作有豐子愷題跋一則,跋文凡一百三十五字,引經據典,妙趣橫生。
貓石圖
全本作者用將近三分之二的畫面作一方巨石,繪一隻花貓立於巨石之上,巨石後面繪若干綠植以襯。其中花貓、巨石的輪廓以西方寫實主義手法用墨線勾勒,粗細有致,造型準確。花貓的顏色則用大面積水墨為之,顯示出體積感與分量感。花貓的尾巴用濃墨掃出,體現出運動感和力量感。貓眼所視方向的石面,意筆揮掃,過渡自然,整體顯得渾厚開闊,富有張力。在背景綠植的處理上,作者恣意揮灑,十分寫意。石面近景以濃墨皴擦,遠景以淡墨暈染,近濃遠淡,層次分明。
此畫最精彩的地方要數作者對貓神韻的匠心處理。作者以極其精微的筆觸描繪貓的面部細節。且看此貓:高豎雙耳,警覺異常;眉毛豎拔,活靈畢現;圓睜雙目,怒氣逼人;白須直挺,靈敏機覺;前爪直趨,堅實有力;後腿微蹲,騰騰欲起。在花貓眼睛處理上,作者很好地運用了西畫的光感、透視關係,將貓眼的剔透感及神韻全部畫出,把整幅畫麵點活,深得顧愷之提倡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的味道。
縱觀全卷,作者將寫實與寫意完美融合,以純熟的手法烘托出貓的神韻,使筆墨得到極大的解放,達到形與神的統一。本幅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作者提倡的“盡精微,致廣大”的藝術主張。
徐悲鴻常常以作品“托興”,他筆下的事物放佛是“活”的,他的貓也常被賦予很多含義。如他在1934年創作的《顢頇》,以懶貓來比喻世間的糊塗蟲,批判那些企圖逃避現實鬥爭,於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而不顧的利己主義者。1935年創作的《蕉陰凝視圖》,以貓遣興,將國難哀思之情和對溫淑愛美憧憬之情細膩的表現於筆端。1944年創作的《貓戲圖》,則表達了他和陳志華之間的深厚的師生情。
本幅作品創作於1943年,當時祖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萬萬同胞處於戰火之中。徐悲鴻於1942年從印度回國。他先是在昆明舉行畫展,並將全部收入捐獻勞軍。後返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客居於沙坪壩,並開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1943年遷居重慶磐溪中國美術學院。此間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這其中有很多作品都託付著畫家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情感,例如作品《山鬼》《國殤》《鷹揚》《群獅》等。在民族危難之際,作者的筆觸始終和祖國的脈搏息息相通,將其滿腔的愛國情愫通過畫作表達出來。
《貓石圖》中,此貓怒目欲眥,躍躍欲起,威怒之氣自畫面騰出,那誓要趕走一切外侵之物的信念,那時刻準備廝鬥奮爭的決心,無不感染著觀者。此處作者雖未題跋直明“托興”之意,但是畫面中所傳出的覺醒與奮起精神及誓要抵禦外侵者的態度,在那時那月,一顧即明。
這幅作品完成之後,為客居巴蜀地區的韶承所得。韶承與豐子愷交好。豐子愷於1943年到1946年間,客居重慶沙坪壩,並自築屋舍曰“沙坪小屋”。1943年清秋的某日,豐子愷到韶承家做客,有幸與此畫結緣。應韶承之邀為此畫作了題跋,跋文如下:
昔吳道子於趙州柏林寺壁上畫水,州人摹其波濤洶湧之狀,木刻翻印,家家黏照牆上,謂可以鎮火。常州太平寺佛殿後壁亦有徐友畫水,兵火間,寺屋盡焚,而此殿巍然獨存,或雲畫之力。民國癸未,予與韶承先生同客巴中。清秋某日,予訪其居,見有悲鴻先生畫貓懸壁上,即屬予題字。巴中苦鼠患。信乎古之傳說,則此畫必可鎮鼠,遂為題端。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年6月18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橋鎮人。中國著名畫家,藝術巨匠,傑出的美術教育家、活動家。他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由於他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貢獻,他被國際評論譽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現代畫壇巨擘。眾人皆知徐悲鴻除了畫馬畫的最多的動物就是貓。本文介紹的《貓石圖》是其盛年時期動物畫精品之作,全卷彩墨為之,動物造型準確,頗具神韻,一股不可侵犯,奮起抗爭的精神躍然紙上,極具藝術感染力。此圖有豐子愷題跋一則,書法天真自然,內容妙趣橫生,與畫作相得益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