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下頜骨,現藏於賈湖遺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下頜骨
- 館藏地點:賈湖遺址博物館
豬下頜骨,現藏於賈湖遺址博物館。
豬下頜骨,現藏於賈湖遺址博物館。...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的動物遺骸。簡介 ·藏品類別:動物遺骸·藏品名稱: 豬下頜骨 ·藏品尺寸: 長21.1厘米 ·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藏品介紹: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
里岔黑豬的主要產區是丘陵地帶,歷史上當地飼養的豬屬華北型黑豬。據對膠縣三里河遺址的發掘,發現在一座墓葬中出土三十多個豬下頜骨,還有豬鬹等冥器,通過C14測定,距今已3990±155年之久,對所發掘的大量豬遺骸的研究,證明當時已開始...
闡明EPO對改善放射線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和成骨細胞的作用及其機制;進一步採用Micro-CT、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等技術,觀察全身和局部套用EPO的小型豬照射側下頜骨形態學改變,體內研究EPO對小型豬放射性骨壞死發生的預防作用,為套用促紅細胞...
長江流域的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也發現有用豬下頜骨隨葬。此外,在黑龍江的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還發現有用魚骨、野豬牙、鹿角等隨葬的現象 。一般認為,由於家畜可食用、可交換,因而成為最早的私有財產觀念...
這種大型豬的蹤跡首先是在我國發現的,上世紀20年代在蘭州附近發現過它的碩大的牙齒和肢骨化石。直到上世紀50年代又在前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發現了這類豬的一個下頜骨和頭骨,被命名為庫班豬。特徵 庫班豬最奇特的地方不是它巨大的體型,...
龍山文化遺存中的灰坑底發現一頭完整的成年豬骨架,許多坑內堆積貝殼。24座墓主人手握獐牙或蚌器,19座墓用豬下頜骨隨葬。墓中隨葬器物以鼎、鬹、罐為多,其中蛋殼黑陶杯的陶杯壁厚度不到1毫米,故以“蛋殼”呼之,其中一座墓出土的...
富有的大墓,不但隨葬品多,而且很精緻,並用數量較多的象徵財富多寡的豬下頜骨和豬頭隨葬,甚至用整豬、整狗隨葬。中期的部分大墓和中型墓設有二層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晚期文化遺存墓葬仍以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少量的合葬墓。該期...
整體來看,壁龕尺寸較 A、B 組小得多,既沒有 A 組埋人於壁龕的規模,也沒有 B 組專門用於埋隨葬品的空間,結合 C 組龕內的出土物,可以看出其功能主要用於埋部分貴重物品,如陶寺墓地的壁龕內見到的豬下頜骨(M1364)、玉琮(...
據考證,青海八眉豬原產地在甘肅,其祖先是華北野豬,故屬華北型豬種。八眉豬原產地的養豬歷史在6000年以上又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樂都縣柳彎馬廠型墓葬出土的大量豬下頜骨考證,青海養豬歷史在400年以上,從而推斷,青海的八眉...
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用豬下頜骨隨葬現象較為普遍。陶器主要為夾砂、泥質和細泥陶,陶色分褐、灰、黑、紅等,以素麵磨光為主,常見紋飾有籃紋、弦紋、附加堆紋、按壓紋和鏤孑L等。典型器物有罐形鼎、鬻、淺盤豆、罐、缸、尊、瓮...
大汶口文化居民家畜飼養業也較發達,遺址出土的豬、狗、牛、雞等禽畜骨骼,也有整豬、狗隨葬現象。尤其中期以後以豬隨葬頗為盛行,整豬、半豬、豬頭、豬下頜骨隨葬很普遍。以大汶口遺址發掘133座墓中看,以豬隨葬者竟達三分之一...
豬 養豬是東亞定居農業生活的傳統,無“豕”不成“家”。南起甑皮岩北到興隆窪,西自仰韶東到龍山,東亞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中幾乎均有豬骨出土。用豬或豬下頜骨陪葬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亦是財富和政治權威的象徵,說明豬在東亞居民...
為此,本項目以10隻小型豬為動物模型,將體外構建的複合rhBMP-7和rhVEGF-165的個體化預塑成人下頜骨髁狀突外形的β-TCP多孔三維支架植入小型豬的背闊肌內,並以單純的個體化預塑成人髁狀突外形的β-TCP多孔三維支架作對照。12周后通過...
大、中型墓葬隨葬了體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石鉞、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豬下頜骨等遺物;小型墓葬規模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僅隨葬數件陶器。高等級大墓的發現,也填補了長江中游地區缺乏史前大型墓發現的空白。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台...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木舟、塗有生漆的木弓、草藥罐、木質陶輪底座豬下頜骨等。藏品保護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嚴格按照國家及省市相關藏品管理要求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跨湖橋遺址承擔著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