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學派

象山學派

象山學派,又稱“陸學”、“心學”等,是由南宋陸九淵創建的一個理學學派。陸九淵之學遠承孟子“盡心”說,近取程顥“心是理”命題,初步建立起了宋明理學中的“心本論”的哲學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象山學派
  • 所屬年代:南宋中期
基本信息,發展,其他,

基本信息

南宋中期,當朱熹的“閩學”蔚為大觀之時,其他學派也在迅速形成之中,主要的就是由陸九淵開創的理學中“心學”一派。“程朱理學”雖然把封建倫理原則提升到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的高度,使孔孟的古典儒學獲得了強有力的本體論基礎,但在道德實踐上,其學說更多地是把封建倫理原則作為一種外在的權威、外在的強制,忽視了人作為道德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於是就有陸九淵“心學”的崛起並與之抗衡。由於陸九淵曾長期講學於貴溪象山(今江西貴溪縣),世稱其為象山先生,其學派人們一般稱之為“象山學派”。
陸九淵像陸九淵像

發展

陸九淵十分強調人的“心”之統帥作用,他認為儒家經典不過是對“良心”運用的各種例證所作的敘述,按他的觀點,為學目的只是實現道德的境界,而經典的學習並不能直接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因此他提出了“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等命題。陸九淵並不完全反對讀書,在他的語錄中曾說:“某何嘗不讀書,只是比他人讀得別些子。”他還批評了不讀書的現象,認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只是他要強調“發明本心”,而經典研究不能必然增進人的道德,所以就認為其沒有獨立的價值和意義。他曾與朱熹在學術上展開多次爭論,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在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鵝湖之會”上,陸、朱關於治學方法和修養方法的辯論(參見本書“陸九淵”條)。
陸九淵從不著書,他基本上是通過講學的方式對他學生發生作用。由於陸九淵善於演講,吸引了不少學生,在當時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弟子屬籍者,至數千人”(《宋元學案》卷七十七《槐堂諸儒學案》)。陸九淵的及門弟子大體上集中於兩地,一是江西,一是浙東。兩地的弟子對象山學派的建樹有所不同。江西的弟子著力於構築學派門戶,其中以傅夢泉、鄧約禮、傅子云等為代表,史稱“槐堂諸儒”;浙東的弟子折服於陸九淵的“本心”理論,著力於陸九淵思想學說的闡發,其中得力的人物是被稱為“甬上四先生”的楊簡、袁燮、舒璘、沈煥。由於朱熹與陸九淵的多次爭辯,以後“朱學”與“陸學”兩派的弟子長期形同水火,門戶之見極深。

其他

南宋中期以後,從總的方面來看,“陸學”的勢力和影響是遠不能與“朱學”相提並論的。一直要到明中葉開始,在王守仁的大力倡導之下,“心學”才重新獲得了很大發展,並在明末的思想界和學術界有壓倒“朱學”之勢。王守仁的“心學”儘管在源頭及內涵上與“陸學”不盡相同,但由於它們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人們一般合稱為“陸王心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