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學派是北宋司馬光所創立的學派,學派認為“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涑水學派
- 創始人:司馬光
- 代表作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太玄注
簡介,學術主張,主要著作,影響,
簡介
“涑水先生”,因稱其所創學派為“涑水學派”。司馬光自幼聰穎好學,七歲有如成人,聽人講授《左氏春秋》,十分喜愛,回家後即為家人講述,主要思想皆能領會。其後,刻苦鑽研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在頭腦中紮下了深根。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甲科,歷任中央和地方官,任官期間,不忘學習,儒家經典不離案頭,曾主持編撰《資治通鑑》等,學術造詣很深。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陳舜俞等往來甚密,讚賞其學術思想者日益增加,因形成涑水學派。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img/d/01f/nBnauEmY4QjM4MWOlR2MilDMzQWZ3ATN5EDO4QTNkR2MykDM0UTO0MTMhN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學術主張
涑水學派認為“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認為“天”有意志,稱“天者,萬物之父也。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違。”“違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
涑水學派繼承了孔子、子夏以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認為“人之貴賤貧富壽夭繫於天”。主張治學先“治心”,曾說,“學者,所以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何以學為?”
政治思想上,涑水學派主張整治綱紀,推行禮治,反對用社會大變動的方式整頓社會,曾說,“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主要著作
涑水學派主要著作有: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法言集注》、《太玄注》、《潛虛》、《易說》、《大學中庸義》,李亮《易學》、《春秋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