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堂學派
- 創立者:李紱
- 代表著作:《穆堂初稿、續稿、別稿》等
- 學宗:陸象山
簡介,學術主張,主要著作,評價,
簡介
學術主張
穆堂學派學宗陸象山,並力申王守仁致良知之說。李紱嘗謂朱熹道問學之功居多,陸象山尊德性之見為卓。他認為,“明陳建等道聽途說,剿襲舊聞,詆陸子為禪學,實未究觀二家之書,不知朱子晚年之教盡合於陸子。凡朱子所以致疑者,特以其弟子包顯道、傅子淵等過為高論,而末及盡見陸子所以為學與所以教人之說,故其所疑為禪者,皆懸空立論,未嘗實有所指”。他自謂早年曾“牽於俗學,玩物而喪志三十餘年”,後經罷廢,“困而知返”,於是“棄宿昔所習”,沉潛反覆於陸象山之書,從事於陸切已自反、改過遷善之學。
李紱批評羅欽順為“釋氏有見於心、無見於性”之說以排良知之學,謂“其言似是而實非”。他以張載“心統性情者也,心能兼性,性不能外心”之說為依據,認為有見於心即不可能無見於性。心之所統,五倫、五常、萬物皆備,而釋氏外人倫、率萬物,則不可能有見於心。程頤雖有“吾儒本天,釋氏本心”之語,但那只是“偶為此言,未及分析”,“而後人遂誤解之也”。
李紱又進一步批評羅欽順謂王守仁心學之說混於禪學之說“其實亦非”,認為,“心學肇自唐虞堯舜授受,止曰人心道心,末及所謂性,其言雖出於《古文尚書》,宋以來儒者未有非之者也。《大學》言心而不及性,亦未嘗謂之禪。若謂盡心為正學,而明心為禪學,則朱子釋明德為虛靈不昧,豈非心乎?又曰具眾理、應萬事,伊川謂性即理也,具眾理、應萬事,豈非心乎?以心釋明德,則明明德非明心乎?”提出:“吾儒之躬行實踐有得於心學,實可以見之修齊治平者,則反推而遠之,以為近撣,甚且辭而辟之,以為害道,豈不悼哉!”
他又將王守仁與羅欽順的品格、事功加以對比,以此為王守仁心學辯護,指出:“整庵與陽明同在武宗之時,天下多故,身為大臣,離事自全而已,能抗劉瑾乎?能誅宸濠乎?能靖粵西之亂乎?此實學與虛說之辨,不敢為鄉先達諱也,若陳建輩,無知妄論,則自檜無譏。”所以他斷定,“致良知之說,昭然無可疑。其所以“至今末決者”,乃因“支離之俗學以謬見駁之,而放蕩之門徒以末流失之也”。他以為“自陽明先生倡道東南,天下之士靡然從之,名臣修士不可數計。其道聽途說,起而議之者,率皆誦習爛時文講章以求富貴利達之鄙夫耳。間有一二修謹之士,閹然媚世。而自托於道學者,稍相辨論,不知其未嘗躬行,自無心得,不足以與於斯事,而考見其是非之所在也!”對當世的假道學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著作
穆堂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李綻《穆堂初稿、續稿、別稿》、《陸子學譜、年譜》、《朱子晚年全論》、《朱子不惑錄》、《陽明學錄》、《八旗志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