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斑點病

豇豆斑點病

豇豆斑點病是由葉點霉屬的一種真菌引起的、發生在豇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葉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赤褐色,斑面生同心輪紋,後期中央部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的葉片上病斑密布,多個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致葉片乾枯脫落。

豇豆斑點病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該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和植株生長衰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此外,該病多侵染植株中下部成熟葉片,嫩葉很少發生。

豇豆斑點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生長季節結束後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以減少菌源;合理密植,大棚栽培注意改善通風條件,以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噴霧防治,連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斑點病
  • 外文名:Cowpea spot disease
  • 別名:豇豆褐緣白星病
  • 病原:菜豆葉點霉
  • 為害作物:豇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豇豆斑點病病原為葉點霉屬(學名:Phyllosticta sp.)一種真菌,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半球形,初埋於組織中,以後外露或僅從孔口破表皮而出,壁薄,膜質;分生孢子梗有短小,有時全缺;分生孢子小,卵形、長圓形,單胞,無色或淡色,分生孢子大小為(4~7)微米×(2~5)微米。
有資料顯示該病病原為菜豆葉點霉(學名:Phyllosticta phaseolina Sacc.),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葉點霉屬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大小65~125微米,高50~100微米,初埋生,後突破表皮露出小黑點;分生孢子卵形,單胞無色,內含1油球,(3~6)微米×(2~2.5)微米。
還有資料顯示,該病病原為赭斑葉點霉(學名:Phyllosticta noackiana Allesch.),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葉點霉屬真菌。

為害症狀

豇豆斑點病主要為害豇豆的葉片。葉片上初生紫紅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至多角形病斑,大小1~15毫米,邊緣暗紫褐色,中央灰白色,後期在病斑上出現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的葉片上病斑密布,多個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致葉片乾枯脫落。

侵染循環

病菌隨病殘體留在地上越冬,第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為害,繼續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植株生長期間再侵染。

流行規律

豇豆斑點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和植株生長衰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此外,該病多侵染植株中下部成熟葉片,嫩葉很少發生。

防治方法

  • 農業措施:及時清除發病葉片,生長季節結束後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以減少菌源。清溝排漬,改善通透性;合理密植,大棚栽培注意改善通風條件,以降低濕度。
  •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可噴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8%氫氧化銅懸浮劑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連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