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炭疽病

豇豆炭疽病是一種病害,病症為在莖上產生梭形或長條形病斑。

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初為紫紅色,後色變淡,稍凹陷以至龜裂,病斑上密生大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盤。該病多發生在雨季,病部往往因腐生菌的生長而變黑,加速莖組織的崩解。輕者生長停滯,重者植株死亡。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或在種子內越冬。播種帶病種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氣流、接觸傳播。20℃和95%以上的相對濕度,最有利發病。當溫度高於27℃,相對濕度低於90%時,很少發病。因此,地勢低洼、土質粘重、連年重茬、種植過密的地塊及多雨、多露、低溫、多霧均易發病。

防治方法

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或在種子內越冬。播種帶病種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氣流、接觸傳播。20℃和95%以上的相對濕度,最有利發病。當溫度高於27℃,相對濕度低於90%時,很少發病。因此,地勢低洼、土質粘重、連年重茬、種植過密的地塊及多雨、多露、低溫、多霧均易發病。

病原描述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 )Andrus & Moore 異名C dematium f. Sp. truncata(Sehw. )v. Arx 稱平頭刺盤胞和黑線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莖表皮下生,圓形或橢圓形,大小74.9~235.40×42.8~160.5微米,子座由厚壁細胞組成,褐色,近圓形或不定形,直徑差異較大,一般2.6~11微米。剛毛黑褐色,刺狀,微彎,表面光滑,基部不膨大至稍膨大,頂部漸尖,具隔2~3個,大小85.6~256×4.3~8.6微米。分生孢子生於孢子梗頂,大量堆集在一起,單胞,無色,內含顆粒狀物,新月形,微彎,兩端漸細,上端較尖,下端稍鈍或乾截,大小20.8~29.4×2.3~3.1微米(平均24.4×2.6微米)。此外,有文獻記載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 Et Magn. ) Br. eT Cay. (半知菌亞門菜豆刺盤孢)也可為害豇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