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黑斑病

豇豆黑斑病

豇豆黑斑病是由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簇生鏈格孢引起的、發生在豇豆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褐色,輪紋有或無,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較多的細小黑色霉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叢,一般說來背面比正面清楚。

豇豆黑斑病在溫暖髙濕條件下發病較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易引起病害發生。管理粗放的地塊,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導致植株長勢衰弱,密度過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豇豆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實行輪作,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合理施肥,適度灌水,雨後及時排水以及及時清潔田園。發病初期,還可以將進行藥劑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此外,也可以選用煙燻劑煙燻,或粉塵劑噴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黑斑病
  • 外文名:Cowpea leaf spot
  • 病原: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簇生鏈格孢
  • 為害作物:豇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豇豆黑斑病病原為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學名:Altemaria brassicae (Berk.) Sace. var. phaseoli Brun.)和簇生鏈格孢(學名:Altemaria fasciculata ( Cooke et Ell.) Jones et Grout),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 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淡欖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多數正直,1-4個隔膜,大小(32-86)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多為單生,呈倒棍棒狀,欖褐色,嘴胞稍長,色淡,不分枝,孢子具橫隔4-7個,縱隔0-3個,隔膜有縊縮,大小(29-54)微米×(11-15)微米。該病原除為害豇豆外,還可侵染菜豆。
  • 簇生鏈格孢:分生孢子梗多3-6根叢生,暗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基部稍膨大,正直或1-3個膝狀節,3-8個隔膜,分生孢子3-5個串生,少數單生,橢圓形至倒棍棒形,暗褐色、嘴孢無或有但較短,不分枝,色淡,孢子具橫隔3-9個,隔膜處縊縮。該病原除為害豇豆外,還可侵染大豆、芹菜、甘藍、萵苣、蘿蔔等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豇豆黑斑病主要為害結莢期豇豆的葉片。葉片正、背面均生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病斑,具不很明顯的同心輪紋,病健部分界明顯,病斑直徑2-6毫米,一葉散生十多個至數十個病斑。病斑邊緣齊整,周邊淡黃色。病葉前端斑塊多,有時連片,造成葉片枯焦。潮濕時病斑上長有細微的黑色霉點,葉背面較正面明顯,即分生孢子叢。

侵染循環

在中國北方地區或寒冷地區,兩種病菌均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叢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藉助氣流、雨水傳播,病原可從寄主表皮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中國南方冬天溫暖的地區,病菌在寄主上輾轉傳播為害,不存在越冬現象。

流行規律

豇豆黑斑病在溫暖髙濕條件下發病較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易引起病害發生。管理粗放的地塊,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導致植株長勢衰弱,密度過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與非豆科植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合理施肥,適度灌水,雨後及時排水。栽培結束後及時清病殘體,集中銷毀,減少菌源。
  •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採用50%咪鮮胺錳絡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4000-6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000-4000倍液+70%代森聯乾懸浮劑500-8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200-500倍液+50%克菌丹可混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此外,也可以選用煙燻劑煙燻,或粉塵劑噴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