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薩特在柏林寫了《論自我的超越性》(或譯《自我的克服》)(《Transcendance de l’Ego》)一文。1936年薩特完成了一部關於偶然性的文學作品的第三稿,又發表了《影像論》(或譯《想像》)(《L'Imagination》)這是薩特對現象學研究後的論文。薩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噁心》,這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中心人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哲學觀念——存在主義。1940年,薩特應徵入伍,隨後作為戰犯被關進了集中營。在時隔三十年之後的回憶錄里,薩特卻說,“200人被捆綁在一起,讓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榮譽”,從集中營回來之後,薩特和他的親密夥伴們組織了最早的抵抗組織,並且與“法共”有了緊密的聯繫。1941年獲釋後他繼續從事教學和創作活動。40年代是薩特創作的黃金時期,有大量作品問世。
輝煌時期
1943年薩特完成並出版了他的哲學專著《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薩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寫進這本哲學專著中。寫作是在艱苦的環境下完成的。因為煤炭短缺和電力供應不足,薩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個叫弗洛的咖啡館,用乙炔照明來寫作。書問世後在知識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44年,薩特的新戲《間隔》(Huis-clos NO EXIT)(又譯《密室》)公演。這部戲只有三個演員,同時自始至終同時在舞台上。大致情節是:三個人,一男兩女,他們死後被安排在一個房間裡。每個人都需要其中另一個人,而每一個又都妨礙另外兩個人彼此依靠,最後終於沒有任何一個人達到自己的願望。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戲劇中的台詞“他人,就是地獄!” 成為薩特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之一。薩特甚至被邀請作了一個關於《間隔》的演講。而後薩特又創造了一些戲劇。1945年與他人合作創辦了《現代雜誌》,評論當時國內外重大事件,並從此成為職業作家。10月,薩特在現代俱樂部作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講。演講中薩特向公眾闡明了些基本觀點。指出存在先於本質。
1946年創作《死無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 薩特戰後的第一個劇本)1946年《畢恭畢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 或譯《可敬的妓女》曾改編拍攝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薩特接受邀請擔任革命民主同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révolutionnaire)執行委員。開始“介入”政治活動。但不久就和其領導人胡賽之間產生分歧並且日趨嚴重。第二年四月,薩特自己召開了一個革命民主同盟大會,在會上宣布同胡賽對著幹。而此時,薩特的政治立場介於左翼與右翼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因此倍受兩方面的攻擊。同年,《骯髒的手》(Les Mains sales)。50年代初期,薩特在政治上逐漸傾向共產黨。成為共產黨同路人。1952年暑期的共產黨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發生的罷工失敗對薩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寫並發表《共產黨人與和平》試圖說明共產黨和工人間的關係,分析造成罷工失敗的根源。1951年《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薩特本人非常喜歡這本劇本),1952年,阿爾貝·加繆的《反抗者》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的決裂。(另一說是《現代》雜誌的一個叫尚松寫的關於《反抗者》的評論文章惹怒了加繆。而加繆卻把這篇文章歸罪到薩特身上)。1955年,薩特和波伏娃訪問中國。
1953年《基恩》(是對大仲馬戲劇《基恩》的改編),1954年5月,薩特應蘇聯作家的邀請,訪問了蘇聯,發表了後來自己也承認是“撒謊”的講話。1955年《涅克拉索夫》出版。1955年9月薩特和波伏瓦應邀到中國訪問。對他來說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度,而在中國,除幾個法國文學專家外,人們對薩特也幾乎一無所知。11月2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薩特的文章《我對新中國的感受》,薩特在法國《觀察家》上也發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國》一文,談到他對中國的感受。1956年蘇聯軍隊入侵匈牙利,薩特譴責了蘇聯軍隊和對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領導。並與共產黨決裂。但在政治傾向上仍然向左。1957年,《現代》雜誌匈牙利問題專期,薩特寫了《史達林的幽靈》一文反對蘇聯干涉。但他又認為,蘇聯仍然是血肉築成的社會主義。1958年他從戴高樂回到巴黎。1959年 《阿爾托納的死囚》(Les Séquestrés d'Altona)在傳記小說上,薩特於1944年完成《波德萊爾》(1947年出版)1949年完成《讓熱內:戲子與殉道者》(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1952年出版,該書原為讓 熱內一本書的序,完成時卻長達578頁。成為自有書籍史以來最長的一篇序)。
1960年薩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學著作《辯證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的第一部分《實用整體理論》。第二部分則一直沒有完成。1963年《現代》雜誌發表了薩特的自傳性小說《詞語》(Les mots),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標誌著薩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學上來,薩特在這本書里描述時間到他12歲、母親再婚前的童年生活為止,薩特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當時欠出版社一筆錢。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68年5月法國大學發生了騷亂,反對越南戰爭和學校的規則。薩特與波伏娃等人發表了支持學生的行動的聲明。並前往大學發表演講。5月風暴過後薩特繼續同左派分子保持聯繫,參加了無產階級左派所出辦的報紙,並上街散發。1973年,薩特又擔任了另一份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左翼最大報紙,法國第三大全國性日報)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