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線輪廓

譜線輪廓(spectral line, profile of)是指原子所發射的光譜線強度按照頻率(或波長)分布的形狀。譜線輪廓通常用來描述光譜線能量隨波長的相對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譜線輪廓
  • 外文名:spectral line, profile of
  • 特徵:光譜線強度按照頻率分布的形狀
  • 釋義:光譜線的能量隨波長的相對分布
  • 表示寬度:以譜線峰值強度一半處的寬度表示
理論詮釋,具體描述,

理論詮釋

理論上常假設原子能級是無限窄的,因此由能級躍遷而產生的輻射是單色的。而由於原子處在某能級上有一定壽命,又受都卜勒效應和其他微觀粒子的干擾等,實際觀察到的譜線卻具有一定的寬度,甚至發生移位。用I(v)曲線能夠表示譜線輪廓(見譜線增寬)。設譜線的總強度(簡稱為強度)為I,定義譜線單位頻率間隔中的強度為I(ν),稱為譜強度。I(ν)與I的關係是:
I=I(ν)dv
積分遍及全譜線。函式I(ν)的形狀給出了譜線的輪廓。典型的譜線輪廓有兩種:洛倫茲型輪廓和高斯型輪廓。洛倫茲型譜線輪廓和高斯型譜線輪廓都是對稱的。在某些情況下,譜強度按頻率的分布不對稱。
原子吸收譜線的輪廓由吸收係數a(ν)給出。設譜強度為I0(ν)的平行入射光通過厚度為l的吸收介質後,譜強度減為I(ν),有關係:
I(ν)=I0(ν)exp[-a(ν)l]
a(ν)l很小時,I(ν)≈I0(ν)[1-a(ν)]
所以,記錄的譜強度變化,就可得到譜線輪廓。一般情況下,吸收譜線輪廓與發射譜線輪廓相同。
譜線強度I(v)降落到極大值I(vo)一半時所對應的兩個頻率(或波長)之間的間隔稱譜線寬度(又稱半高全寬)。

具體描述

譜線輪廓通常用來描述光譜線的能量隨波長的相對分布。設IvFv表示譜線內頻率 v處的輻射強度輻射流(見輻射轉移理論),I*F*表示同一頻率處連續光譜對應量rv=Fv/F*rv=Iv/I*稱為剩餘強度。以Rv表示譜線內頻率v處的深度,它與剩餘強度rv之間的關係為Rv=1-rv。以rv為縱坐標,v為橫坐標作圖,所得的剩餘強度rv隨頻率變化的曲線就是譜線輪廓。吸收線的譜線輪廓與連續光譜背景所包圍的面積,是譜線內吸收的全部能量的一種量度,故稱總吸收。它表示恆星光譜吸收線的強弱,面積越大,吸收線就越強。也可以用一個面積相等的、高度為 1的矩形表示總吸收。這時矩形的寬度在數值上等於總吸收,故總吸收又有等值寬度(用Wv表示)之稱。若橫坐標改用波長λ,則對應的剩餘強度和等值寬度用rλWλ表示。用有縫攝譜儀所得的譜線輪廓常為狹縫寬度和衍射現象所歪曲。假定譜線是無限窄的,觀測到的卻總是有一定寬度的譜線輪廓,這種輪廓稱為儀器輪廓。實際觀測到的譜線輪廓是儀器輪廓和真譜線輪廓的迭加。為了得到真譜線輪廓,必須在觀測到的譜線輪廓中扣去儀器輪廓的影響。影響譜線輪廓的因素有輻射阻尼、都卜勒效應、壓力效應恆星自轉恆星大氣膨脹湍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