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繞自身的軸轉動稱為恆星的自轉。二十世紀初有人在研究蝕雙星天秤座δ 和金牛座λ視向速度曲線的畸變現象時﹐首次發現了恆星自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星自轉
- 外文名:stellar rotation
- 作者:高為是
- 發現時間:二十世紀初
恆星自轉會使光譜吸收線加寬﹐因此可以根據譜線的寬度測定自轉速度。實際上﹐測量的結果只是恆星自轉線速度矢量在視線方向的投影。測定恆星自轉的經典方法是﹐在簡化的條件下﹐計算出一套對應於不同自轉速度值的理論譜線輪廓﹐再和觀測輪廓相比較。自轉還會影響恆星表面亮度分布﹑脈動和磁場﹐也會影響恆星光譜分類和緻密星的理論質量上限等等。
不同類型的天體具有不同的自轉速度。圖中清楚表明, Be星屬於快速自轉星,晚於A和F型巨星的自轉比對應光譜型的主序星快得多。星族Ⅱ的星自轉最小。目前已測定數以千計恆星的自轉速度投影值。下表列出不同光譜型恆星的平均赤道自轉速度堹,以及每一類中所獲得的最大赤道自轉速度v極大,以及當星體外層符合洛希界面(見臨界等位面)時所限定的臨界值v臨界。從表中可見主序星和巨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高速自轉只發生在早型星特別是早型發射線星中,不會出現在晚型星、超巨星、造父變星和長周期變星中。
參考書目
J. -L. Tassoul﹐ Theory of Rotating Stars﹐Princeton Univ. Press﹐Princeto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