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變,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biàn,意思是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變
- 拼音:shí biàn
- 注音:ㄕㄧˊ ㄅㄧㄢˋ
- 出處:《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論》
識變,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biàn,意思是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識變,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biàn,意思是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解釋謂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1出處《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論》:“皆所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
知機識變 知機識變,漢語成語,拼音是zhī jī shí biàn,意思是指能了解、掌握時機,識別、適應時局的變化。出自《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論》。成語解釋 指能了解、掌握時機,識別、適應時局的變化。成語出處 《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論》:“皆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焉。”
《識體與識變:玄奘唯識學的基本問題》是2024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新毅。內容簡介 該書《識體與識變——玄奘唯識學的基本問題》充分利用梵巴漢藏各類佛教原典文獻,並借鑑現當代海內外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在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兼及日韓佛教的宏闊背景下,具體而微地梳理了玄奘唯識學的基本問題意識與學理...
鑒機識變 鑒機識變,漢語成語,拼音是jiàn jī shí biàn,意思是察看時機,了解動向。出自《晉書·皇甫真載記》。成語出處 《晉書·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隨時掌握動向
晝乾夕惕,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 biàn cóng yí,意思是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成語解釋 指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成語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
變謂識體轉似一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薰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鑒機識變 鑒機識變是遊戲《三國智》黃巾之亂-戟歿黃沙版本中的卡牌。背景故事 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能力設定 捨棄卡組頂端1張卡後,破壞敵方1張指定發動謀略。
《識變就掂》是陳輝權演唱的歌曲,由徐偉明作詞,陳勝嶼作曲,收錄於《音樂大廚2》專輯中。歌曲歌詞 閉翳這股市近來日日在大跌 想走去學下玩足彩 (試下會好彩) 聖誕買花送情人通街都升價 遲一天補送望你將就下 (女友體諒下) 老細好賭欠份糧廿日仲未有 衰一次就要轉身走 (你要快啲走) 老友睇啱你善良出親街...
知識付費的本質是將知識變為產品,讓用戶付費購買,形成知識商業模式。那么,用戶為什麼會為知識付費?什麼樣的知識才是用戶願意付費的?知識創業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優勢?核心競爭力在哪裡?知識付費平台都有哪些?如果你沒有特定的知識內容,就要學會整合資源,這些都是依靠知識創業的基礎和關鍵問題。知識付費的本質是把...
識變成系統 5.1 主題確定:解決用戶的實際 問題 / 95 5.1.1 了解碎片化知識和系統化知識 / 95 5.1.2 將碎片化知識變成系統化知識 / 95 【案例】王烜:制定京劇課程主題 / 96 第7章 網感訓練:正確使用互聯 網和新媒體 7.1 培養網感:在網路上發展自己 的興趣愛好 / 129 7.1.1 強迫自己去使用互聯...
在“羅輯思維”的締造者羅振宇看來,新時代的網際網路交易入口,已經從流量變為知識。未來,掌握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士,才能將東西賣得更好,或者是直接銷售知識產品(知識電商),或者是銷售衍生產品(社群電商)。“羅輯思維”已率先打開了知識側電商的入口,收穫了網際網路知識分享經濟的第一波紅利。2015年,“羅輯思維...
中部 末那識的存在論論證――以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為參照 第四章 末那識:“我”的幻相 第五章 末那識與自我意識 第六章 生存煩惱:末那識與“此在”下部 了別境識的認識論論證 第七章 “識變”: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換 第八章 感知運動:六識與境 第九章 唯識學與現象學的六個理論分野 ...
初能變 初能變,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每一偈均先立萬法乃唯識所變現,分能變之識為異熟(第八識)、思量(第七識)、了別境(前六識)等三種,次辨唯識之理,最後揭示唯識三性及修行階位。註疏有成唯識論十卷、略釋一卷(窺基)、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明昱)、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智旭)、唯識三十頌錦花一卷(真敬)、唯識三十頌略釋四...
所以識是境存在的依據,也即是現象的起源。真諦譯的《轉識論》說(大正31·62c)︰‘此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諸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中略)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世親‘唯識’的意思,正是要以‘識’來統攝現象界的一切法。對玄奘‘識變’一詞之辨正 玄奘把‘識轉化’一詞譯作‘...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攝大乘論》和《唯識三十頌》看出兩家唯識思想的主要差異:關於“能變識”,世親是立三能變,即阿賴耶識、末那識、前六識都是能變識,重在以現行識來說明賴耶受熏持種、末那為執藏等唯識義。無著則只立“一能變”,對阿賴耶識是重在種子識的說明。唯識學所依據的十一論是:《瑜伽師地論...
(二)法相宗於一切諸法悉稱唯識,而立五義之說,即:(一)自相,八識為識之自體。(二) 相應,六位心所為識之相應。(三)所變,心、心所之見、相二分為其所變。(四)分位,不相應法為假立於心、心所與其所變色法之分位者。(五)實性,無為法乃心、心所、色、不相應法四種之實體。以此五義之故,一切法...
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影響及套用 中國 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世親的...
八識被界定為三類“能變識”,透顯出唯識學將萬事萬物等現實境塵通約為由八識變現而幻有的“境不離識”、“境隨識轉”和“萬法唯識”的唯識思想。八識的理論價值 在唯識學中,這種物質性的根源是由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其實存性,是為了確保單個人的業力無法與眾生的共同業力相抗衡這一邏輯核心。例言之,人...
此中“真識”,該經指第八“藏識”之無生滅的清淨一面,相當諸識之真相,所以說:“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說〕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所謂“現識”,“譬如明鏡持諸色相,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其成因為“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故大體相當第八藏識之有生滅雜染的一面。所謂“分別事...
在“三能變”中,此稱為“初能變識”。《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
佛學術語,成唯識論五卷十頁云:論曰:次中思量能變識後,應辯了境能變識相。此識差別、總有六種。隨六根境,種類異故。謂名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根。雖六識身,皆依意轉;然隨不共,立意識名。如五識身,無相濫過。或唯依意,故名意識。辯識得名,心意非...
顯識是佛學用語, 系顯識論所立二種識之一。為阿賴耶識之異名。顯識論中謂身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等九種識,皆由阿賴耶識之變異而生起。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能顯現一切境界;上記之九識系以阿賴耶識為種子所顯現之果,故稱為顯識。又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