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識,教義名數。關於“識”的一種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識
- 出處:楞伽經
三種識,教義名數。關於“識”的一種分類。
三種識,教義名數。關於“識”的一種分類。據四卷本《楞伽經》卷一,“略說有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分別與諸識的三相,所謂“轉相、業相、真相”相應。此中“真識”,該經指第八“藏識”之無生滅的清淨一面,相當諸識之真...
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三種: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義。二者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云: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
性識,《漢典》解釋為佛教稱眾生的根性心識,即人類與思維功能相關的識性根據能量來源、在大腦的功能區域、工作性質與模式的不同,具有三種心識:真我心識“性識”、陽我心識“慧識”、陰我心識“智識”。釋義 性識功能區域深藏於大腦核心層,原生態的正常生理是真我性識主宰生命,而陽我、陰我全力輔助,亞健康時...
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薰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薰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即以護法...
三種意識是指憂患意識、公僕意識和節儉意識,是對“兩個務必”的補充和升華。信息介紹 憂患意識、公僕意識和節儉意識,這“三種意識”,無疑是新時期各級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增強的指導思想、政治本色和行為準則。內涵 “三種意識”的簡明扼要的定義。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增強公僕意識,就是...
三種三世 三種三世,漢語詞語,意思是道理,神通,唯識之三世是也。佛學術語,名數,法相謂過現未之三世,有三種之別。
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識論雲。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又楞伽經。名為字身。謂聲相有長短。音遍有高下。是為文身。【三種身】 [出大乘五蘊論] 身即聚集之義。瑜伽師地論雲。佛菩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名文身。是所說相聲。名句文和合。即為此方能詮之教體也。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經雲。名身者。謂...
三種意識學習讀本 《三種意識學習讀本》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本書編寫組
次經辨三識雲︰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釋曰︰約不與妄合如來藏心為真識。現即第八。故下經雲︰譬如抵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明是第八。餘七皆名分別事識。是則三識別為三類。現唯第八,分別唯前七。真相約佛是八出纏。約凡在第八中,亦兼在余...
顛倒識是薩迦班欽提出的一種非量。分為二類:(1)無分別之顛倒識,又分為二種:一是根識染壞,如見二月。二是意識染壞,如夢中之識。(2)分別顛倒識,又分為三種:一是行相(知覺印象)顛倒分別,如見繩錯亂為蛇。二是於再決識時錯亂,如思現在之青色為過去之青色。三是緣總之識於境錯亂,如思此沉香樹與...
梵文Alayavijnana的音譯,亦譯“阿梨耶識”、“阿喇耶識”、“賴耶識”等,意譯“無沒識”、“藏識”,亦稱“阿陀那識”、“本識”、“種子識”、“異熟識”等。其名原出早期佛典,與貪慾、親愛、喜歡、耽著等義接近。在部派佛教中或稱作“根本識”、“窮生死陰”、“果報識”、“有分識”等。瑜伽唯識諸...
《轉識論(從無相論出)》是一本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即阿陀那識。三塵識。即是六識。果報識者為煩惱業所引故名果報。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
佛學術語,即第八阿賴耶識所具之三種相。唯識宗以阿賴耶識之自體本具諸法之因與果,為顯其體、義之差別,而立三相。即自相(初阿賴耶)、果相(異熟)、因相(一切種),而以自相為體相,其餘之二相為義相。(一)自相,為第八識自體之相。此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稱為賴耶三藏),與雜染(...
(一)又稱三類、三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為三種。即:(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種不隨心...
轉識論 《轉識論》是真諦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內容簡介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即阿陀那識。三塵識。即是六識。果報識者為煩惱業所引故名果報。亦名本識。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六頁云:相違識相智者:謂能了知相違者識所緣義相。無性釋四卷十六頁云:相違識相智者:更相違反,故名相違。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為相。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無有義;說名為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
知識類型是現代心理學提出的對知識的分類。一般分為三類:(一)陳述性知識。關於世界“是什麼”的知識。有三種:(1)關於事物名稱或符號的知識;(2)簡單的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3)有意義的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前述兩種知識。(二)程式性知識。關於“怎么辦”的知識。(三)策略性知識。關於“如何學習...
三科,佛教大小乘都承認的分類法,即把一切諸法分為五蘊、十二處(又稱十二入)、十八界。這是佛教中對於宇宙萬有的廣略不同的三種分類,其中最略的是蘊,最廣的是界,酌中的是處。基本簡介 佛說一切法本來有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分別,就一切法加以深入的分析和歸納便組織成了蘊處界三科...
快樂識詞法 《快樂識詞法》是茂名市電白區嶺門鎮山後國小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為蘇建華。課程簡介 通過講授三種識詞法,讓初學者快速學會記憶新單詞。設計思路 漢語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必有其共通之處。當我將漢語和英語進行對比和分析時發現在英語學習中其實可以借鑑漢語學習的某些方法。
三宥又稱“三侑”。秦代稱“三環(讀作原)”,漢稱“三原”。中國古時犯人可以得到寬大處理的三種情況。一是不識,即因不知法而犯罪(一說不識即不審,即因錯誤而犯,例如將乙當作甲而誤殺之);二是過失,即因疏忽大意而犯罪;三是遺忘,即因忘記法律的規定而犯罪。對於上述三種情況,可以給予赦宥,不追究...
又由攝大乘論本卷中論述四種理由,可了解一切識為無境之理:(一)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所見有種種差別故。(二)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於過去、未來、夢、影像有所得故。(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若有境,於其中能緣義,識無顛倒,不由用功即得真實智故。(四)成就三種...
全一卷。陳·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初說識有顯識、分別識等二種,次舉一切三界唯識等論旨。本論論題下有“從無相論出”之語,而同為真諦所譯之‘轉識論’論題下亦有此語。又除高麗大藏經外,於宋、元、明三種版本中之本論卷首皆有“顯識品”三字,準此,推測本論系...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
三種識別主張 而對此識別問題,在我國立法中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也沒有相關檔案規定。但從有關的立法精神來看,一般情況下是主張依法院地法進行識別。例如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46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侵權行為處理。”在該條款中就已經含有我國...
此外,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把意識區分為理性意識與非理性意識、形象意識與抽象意識、傳統意識與現代意識、現實意識及未來意識。還可以區分為三種意識層次:無意識、非自覺意識和自覺意識;三種意識水平:感性意識、知性意識和超越性意識等。相關名言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而此"識大"包含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與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九庵摩羅識,這九識可以轉成佛的五智 "五大"即"五智"。"五方灌頂" 將"五識"轉成"五智",屬於密系初灌。又"六大"亦可緣生四種法身(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四種曼荼羅、三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
唯識家為立萬法唯識所變之理,類別能變的識而得三種能變。‘能變’為梵語parina^ma的漢譯,近人霍韜晦譯之為‘轉化’,日本學者譯之為‘轉變’。此種‘能變’有三種,故謂為三能變。類別 異熟能變 又稱初能變、第一能變;指八識中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異熟原有多義,此處唯取其異類成熟之義,即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