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肇淛(謝肇浙)

謝肇淛

謝肇浙一般指本詞條

謝肇淛(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福建福州長樂人,出生地為錢塘(浙江杭州),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代博物學家、詩人。其詩清朗圓潤,為當時閩派作家代表。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入仕後,歷游川、陝、兩湖、兩廣、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雄邁蒼涼,寫實抒情,博學能詩文。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著作有《五雜俎》,《太姥山志》。

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天啟元年(1621年)任廣西按察使,官至廣西右布政使

基本介紹

  • 本名:謝肇淛
  • 字號:字在杭
    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杭州錢塘
  • 出生時間:1567年9月2日
  • 去世時間:1624年12月3日
  • 主要作品:《五雜俎》《麈余》《文海披沙》
  • 主要成就:反對宋儒理學、批駁因果報應思想
  • 祖籍:福建福州
生平簡介,文學成就,收藏家,所著作品,滿清時代的禁書《五雜組》,哲學觀點,反對宋儒的“天理說”,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天道觀,大膽地批駁傳統因果報應思想,軼事典故,詩作選摘,

生平簡介

隆慶元年(1567年)七月二十九日生,父謝汝韶,舉人出身,曾任錢塘教諭、安仁知縣。謝肇淛自幼穎悟聰敏,稍長即博覽群書,擅長詩文。青少年時隨父往長沙。萬曆六年(1578年)汝韶辭官回福州,謝肇淛隨父居福州朱紫坊,與名士徐熥徐火勃曹學佺等交遊,組織“蓮社”,切磋詩文,學識益進。萬曆十六年(1588年)謝肇淛中舉,萬曆二十年(1592年)考中壬辰科進士,任湖州推官。湖州知府忌白衣,見穿白衣者均予逮捕治罪。謝肇淛作詩諷刺,知府大怒,調為東昌司理。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其父去世,謝肇淛回閩守孝三年。
謝肇淛之墓謝肇淛之墓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謝肇淛出任南京刑部主事。後升兵部郎中,又調任北京工部屯田司員外郎。萬曆四十年(1612年)大旱,謝肇淛上疏為民請命,指責宦官搜刮民眾行為,指出國家諸多浪費弊端,語氣懇切。神宗感其誠,曾傳旨嘉獎,但不能用其言。旋奉命巡視河道,治理河流。僅用一年時間,即完成疏浚河道任務,並在治河中寫成《北河紀要》,詳載河流原委及近代治河利弊。翌年春,神宗愛子福王就國,用船1200多隻。謝肇淛操小艇為之前導,沿途疏浚,船隊得以暢通,沿途百姓亦少受騷擾。其後出任雲南參政,又調廣西按察使。
天啟元年(1621年)任廣西右布政使。謝肇淛到廣西任職後,見吏治腐敗已極。深感痛心,他認為吏治腐敗的主要原因是為官不理政事,而由胥曹代理,胥曹因循守舊,上下虛與周旋,以至積弊無法解決。他到任後力挽時弊,置官增兵駐守廣西與安南(今越南)邊境,以抵禦安南侵擾,他整頓鹽政,增加財政收入,並鑄錢招徠商人與少數民族互市,發展經濟。他設法抑制土司的權力。使少數民族地區臣服政府管束。經他治理,廣西境內政通人和,相安無事。天啟四年(1624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卒於萍鄉官邸,葬於長樂縣下洋村大象山麓。鹹豐五年(1855年)鹽商魏傑在鼓山新建桃岩精含,內祀五賢,五賢即“學佺徐熥徐火勃、林弘衍謝肇淛”,故名五賢祠
五賢祠五賢祠

文學成就

收藏家

謝肇淛酷嗜藏書,收集宋人文集頗富,秘本較多,貯於“小草齋”中,藏書名耀於東南,與徐火勃曹學佺稱福建藏書“鼎足三家”。曾有家藏數目為《小草齋書目》,今已不詳。筆記《五雜俎》、多記掌故風物。對宋版圖書的版本有獨到研究,稱:“書所以貴宋版者,不惟點畫無訛,宜亦且箋刻精好,若法帖然。凡宋刻有肥瘦二種,肥者學顏,瘦者學歐。行款疏密,任意不一,而字勢皆生動”。家藏抄本頗多,親手抄寫有宋楊大年《武夷新集》、宋陳襄《古靈集》、《金瓶梅》、《沈下賢集》、《王黃州小畜集》、《竹友集》、《稼軒長短句》、《後村大全集》、《北磵集》、《論語意原》、《寓簡》等,藏書印有“小草齋抄本”、“晉江謝氏珍藏圖書”等。編撰有《晉安藝文志》、《滇略》等。

所著作品

謝肇淛博學多才,諸子百家之書,無不涉獵;入仕後,歷游川、陝、兩湖、兩廣、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其詩雄邁蒼涼,寫實抒情,為當時閩派詩人的代表。在京為官時,無事即到內府抄閱古籍收藏,亦是知名藏書家。謝肇淛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一生勤於著述,寫作大量筆記小品,是明末著名學者。所著《五雜俎》16卷,多記掌故風物,為明代一部有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另著有《麈史》4卷,《麈余》4卷,《續麈余》1卷,《居東雜纂》4卷,《文海披沙》8卷,《百粵風土記》1卷,《粵藩末議》2卷,《北河紀略》8卷,《北河紀余》4卷,《謝在杭文集》28卷,《詩集》30卷,《續集》2卷,《今用禮考》10卷,《吳興支乘》1卷,《史測》2卷,《史考》7卷,《史觿》17卷,《筆觿》10卷,《滇略》10卷,《泊堂台墨》12卷,《長溪瑣語》1卷,《小草齋詩話》4卷,《小草齋集》30卷,《小草齋續集》3卷,《方廣岩志》4卷,《晉安藝文志》3卷,《太姥山志》3卷,《鼓山志》12卷,《支提山志》7卷,《萬曆永福縣誌》5卷,《八閩鹺政志》16卷,《四部叢談》、《郡國考》、《紅雲續約》等數十種,為我國書史留下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謝肇淛在廣西任上,還校刻《二曹詩》行世。
北河紀略北河紀略

滿清時代的禁書《五雜組》

“俎”又作“組”。分為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共十六卷。因全書由五部組成,故名為“五雜組”。《五雜組》大多記錄作者本人的讀書心得,亦有國事、史事之考證。有李維楨所作序。有萬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
《五雜組》《五雜組》
《五雜組》在清乾隆年間、文字獄最盛之時被列為禁書,全國收繳並“全毀”,其主要原因是言辭大膽觸到了清統治者的痛處:其一,關於“夷夏”的議論。謝肇淛學貫古今,有著很清醒的頭腦,對歷史和時局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在明朝尚且強盛的時候,就看到了邊疆最大的隱患——正悄然發展起來的“蠻夷之族”女真。不但如此,謝肇淛早在萬曆年間就已提出了制服夷狄的策略,就是“以夷攻夷”離間他們,防止他們聯合。

哲學觀點

反對宋儒的“天理說”

宋儒認為“理即是天”,他認為恰恰相反,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在他看來,“理”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是後於天而存在的,因此,言理即是天,就否認了“天”先於“理”存在的客觀真理,是不正確的。“理者虛位,天者定體,天有毀壞,理無生滅”,不能將二者混淆。他舉了個例子說,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如果沒有眼睛,沒有耳朵,又怎么能看,怎么能聽呢?看和聽也就都不存在了。所以,他評論說言天“不得專言理”。(見卷一《天部》一)

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天道觀

他廣學博識,對天人感應、輪迴報應、陰陽祿命都採取否定態度。迷信的人通常認為,人若被雷電擊中說明他做了壞事,遭了天的報應,他認為雷電擊人,不過是雷電起伏不定,人不幸遇上罷了。他憑自己敏銳的觀察和細緻縝密的分析,推斷“雷之蟄伏似有定所”,這種非常科學的結論並不是憑空而來——他曾細緻地觀察發現家門前的烏桕樹每年初春都要被雷電擊中,因此得出雷電擊物擊人是有規律的這一結論。因此他質疑,“如果說老天有眼,雷電擊人是有心的,那么枯樹畜產也會被雷電擊到,難道它們也做了什麼錯事,因而遭報應嗎?”

大膽地批駁傳統因果報應思想

他說,災祥的降臨都不是上天有意的,有人遇災反而得福,有人遇福反而遭禍,也有同樣遇到災禍或者同樣遇到好事,但兩者結果卻不相同,這其間並沒有什麼規律,如果有人硬要去牽強附會,找尋其中的緣故,就十分滑稽可笑了。

軼事典故

謝肇淛曾向袁宏道借抄《金瓶梅》,袁宏道在《與謝在杭書》中曾說:“仁兄近況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誦,何久不見還也?”

詩作選摘

霍童山
尋真十里不覺遠,古木槎枒石嶔崎。
山色溪色互向背,大童小童相追隨。
雲中閱世一黃鶴,洞口笑人雙紫芝。
比丘導客出樵徑,竹杖芒鞋從所之。
霍林道
策杖尋真未得閒,嶺雲迢遞路孱顏。
溪邊喚艇重重渡,馬首沖人迭迭山。
石室猿窺新月嘯,松門鶴帶暝煙還。
碧桃落盡胡麻熟,未許遊人到此間。
【渡汶河】
霜飛月落野雞啼,霧鎖長林水拍堤。
夾岸人家寒未起,孤舟已過汶河西。
【錢塘逢康元龍】
游名山室所題游名山室所題
黃梅細雨暗江關,我入西吳君欲還。
馬上相逢須盡醉,明朝知隔幾重山。
【送徐江公還家】
楓落空江生凍煙,西風羸馬不勝鞭。
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閩山在客先。
斜日雁邊看故國,孤帆雪裡過殘年。
憐予久負寒鷗約,魂夢從君碧海天。
【登岱十首】(其一)
獨立蒼茫黯自愁,天邊落木正縫秋。
片雲長自依孤闕,一氣誰能辨九州。
馬向吳門搖練,蜃從滄海起層樓。
山河指點東南盡,咫尺應向萬里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