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幼如
- 外文名:Xieyouru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5年12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華南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教學設計理論研究》
- 籍貫:廣東潮州
人物簡介,經歷,兼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業績,獲獎和榮譽,主要著作,主要論文,記者問答,
人物簡介
女,廣東潮州人。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教學名師,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從事教育技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等。分別於1993年、1997年、2005年三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曾主持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重大項目《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網路課程的開發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專著與教材10多部,在國核心心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0多篇。
經歷
1988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電化教育系;
1988年畢業後在華南師範大學工作;
2000年破格提升教授。 1998年被評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兼職
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
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專家組副組長;
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
廣東省中國小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套用大會(GCCCE)程式委員;
全國計算機輔助教育(CBE)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研究會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
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網路教學資源開發與套用等。
主講課程
《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教育技術研究方法》,《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網路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信息技術教育套用模式研究》
主要業績
從事教育技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等。分別於1993年、1997年、2005年三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曾主持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重大項目《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網路課程的開發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專著與教材10多部,在國核心心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多篇。
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研究》(課題批准號:DYA010409),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2002年-2005年
《<教學設計>立體教材的研究與開發》(高社總字[2003]61號),全國“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畫”的立項研究項目,2003年-2005年 《<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基礎>的編寫》(教育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4年-2005年
《中國小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教基司函[2000]74號),基礎教育司重點科研項目,2000年-2005年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教電館研[2002]T2號),中央電教館“十五”重點研究專題,2002年-2005年
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計算機輔助教育軟體的開發與研製》03、04課題,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簡稱96-750項目),教育部,1997年-2000年
《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網路課程的開發(項目編號:A1016),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重大項目,教育部師範司,2001年-2004年 《網路課程的系統研究及其支撐平台的實現》(項目號:18-107-65),全國高等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全國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2005年
《網路課程的系統研究》(課題批准號:GB02002),廣東省教育廳“十五”規劃課題,廣東省教育廳,2002年-2005年
《“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項目編號:GDA006),廣東教育廳高校教育技術“151工程”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02年-2005年
獲獎和榮譽
獲得的教學表彰及獎勵
1993年《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省一等獎;
1997年《教育技術專業綜合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
1997 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套用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網路課程通過教育部師範司組織的質量認證,被評為優秀資源教育部師範司,2003年7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網路課程通過教育部師範司組織的質量認證,被評為優秀資源,教育部師範司,2003年8月
《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著,電子工業出版社)獲華南師範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華南師範大學,2003年11月
“高校網路資源共建共享與課程教改的研究與實踐”獲華南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華南師範大學,2004年7月,
《高校網路資源共建共享與課程教改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
《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獲 2004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學術研究表彰及獎勵
《計算機輔助教育軟體的開發與研製》03、04課題(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簡稱96-750項目):《國小語文科學小品文》、《國小語文擴展閱讀》、《國小語文古詩欣賞》、《中學語文新詩賞析》在北京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鑑定,教育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96-750項目辦公室,第一,1999年
《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廳,2000年
華南師範大學2003年度科研優秀獎,華南師範大學,2004年
其它獲獎和榮譽
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
1996 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 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三等獎;
1999 年獲曾憲梓教師獎三等獎;
2006年獲廣東省高校教學名師;
主要著作
《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學習反應信息處理方法與套用》謝幼如、李克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科學出版社, 1992 年
《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電化教學技能訓練教程》李克東、謝幼如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育部電化教育音像出版社聯合出版,2000年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 年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李克東、謝幼如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2年
《網路環境的專題教學研究》,李克東、謝幼如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4年
主要論文
教育技術促進高校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2期
基於網路的協作知識建構及其共同體的分析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4期
教育技術支持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分析報告,《中國遠程教育》2008年 第1期
高校教育技術工程的績效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期
企業數位化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 第1期
網路環境下課堂合作學習篚現狀分析與深化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 第10期
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小教育信息資源套用模式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 第1期,《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 第2期
基於網路的協作學習活動形式的質的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 第1期
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的建設,《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 第7期
基於專題網站的開發性學習模式的行動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11期
網路環境的專題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5期
網路課程建設與實施問題的調查研究,《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 第09S期
基於專題網站的開發性學習模式的效果分析,《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 第12期
網路課程的內容分析與評價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1期
“網路教學設計”專題學習網站的設計與開發,《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 第5期
構築數位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技術研究的新領域,《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3期
專題學習網站的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期
網路課程的系統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7期
基於資源庫的網路課程的研究——“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網路課程的開發,《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1期
專題片電視教材的教學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 第8期
高等學校網路課程的開發,《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8期
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1期
記者問答
——訪謝幼如教授
謝幼如,女,1988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電化教育系,2000年破格提升為教授,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曾主持或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並多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現任華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高教電化教育中心主任助理、全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CBE)副秘書長和廣東省高校電化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著作包括《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多媒體組合教學實踐》等。1993年《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第二負責人)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省級一等獎;1997年《教育技術專業綜合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第二負責人)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1996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於1998年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三等獎,1999年獲得曾憲梓教師獎三等獎。
◎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每一個大學生在資訊時代立足的基本條件。
◎高等學校應該以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建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的培訓為手段,以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核心,促進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迅速提高。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同樣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記者: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時代,您認為現代大學生應具備什麼樣的信息素養呢?
謝幼如:我認為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每一個大學生在資訊時代立足的基本條件。只有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人,才能夠把握資訊時代所帶來的機遇,不斷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
目前,雖然信息素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李克東教授在“數位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將信息素養概括為三個基本要點:
第一,信息技術的套用技能。也就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呈現交流的技能。第二,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這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特徵。也就是在接受信息時,會分析、識別信息的有效性、準確性、邏輯性。 第三,懂得運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會的態度和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能套用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以上素養的形成也僅僅是通過計算機的技術技能訓練就能形成的。
記者:那么信息素養應怎樣形成?您認為高校應採取什麼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謝幼如:信息素養的形成除了通過對學習者進行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與套用實踐訓練外,還應該通過加強科學分析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加強思想情操教育訓練來培養。在資訊時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是現代高等教育肩負的使命。而信息素養的具備與否是衡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我認為,高等學校應該以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建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的培訓為手段,以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核心,促進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迅速提高。
首先,要注重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建設。在高校,信息化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多媒體綜合電教室、多媒體網路教室、校園網路、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等,這為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第二,信息技術的培訓。通過信息技術的培訓,這是信息素養的基礎。目前,許多師範大學都把《計算機基礎》、《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的訓練。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靈活多樣的信息技術知識講座和各種信息技術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軟體製作大賽、信息技術教學套用技能大賽等),在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之餘,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與套用實踐能力。第三,要強化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也就是要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和專業課程的整合,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組織學生利用信息化學習資源進行知識構建的學習等等。
記者:那么創新教育與信息素質教育又有什麼關係?它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又有什麼關係呢?
謝幼如: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活動。我認為,創新教育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一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是以某種創造動機所表現的創造意向和願望。其二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它的具體特徵有:思維方式的求異性、思維狀態的主動性、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思維運行的綜合性、思維進程的突發性和思維表達的新穎性。其三是創造能力的培養。創造能力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紮實的文化知識和一定水平的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和精神狀態以及綜合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套用,因為信息化社會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快速的傳輸互動網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對信息的積極處理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談到大學生的基本素質,我認為應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更是基礎。高等學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地,應該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抓,並把它滲透、融合到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和身體心理教育之中。我覺得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形式,而是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創新教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同樣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記者:在教學中,您認為如何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謝幼如: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在於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傳統“填鴨式”的講授教學模式極大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資訊時代,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書是從、缺乏創造性的人是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教師角色、學生地位、教學過程、媒體作用等四個方面的轉變中。也就是說,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將由原來的知識講解員、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學生的地位也將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主體。而教學過程也由原來的知識歸納型或邏輯演繹型的講解式教學過程轉變成創設情境、協作學習、會話商討、意義建構等新的教學過程。教學媒體也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僅僅以測驗考試的成績評定一個學生是否優秀是不全面也不客觀的。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注重學習的結果(尤其是學生的電子作品和信息素養的評價),更要注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發展變化。此外,僅僅以教師一人的評價作為最終標準也是不合理的。對學生的評價可從教師、學生本人、小組同伴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民主、和諧、輕鬆的氛圍中自由發展、自主發展,才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記者:信息技術的套用是否對傳統教學產生衝擊?學校應如何應對?
謝幼如: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網路套用於教育領域,使教育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也發生極大的改變。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學習機會、豐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而且使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化、個性化。傳統的教學時空觀也因此將被被打破,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更新步伐將日益加快。
我認為,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模式顯得至關重要。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中指出“按照教育規律和課程特點,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學校應達到15%以上”。不少高等學校正積極開展以網路教學資源建設為基礎,以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課程教改試驗為核心的研究與實踐。如廣東省高校實行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 中山大學實施的“博學工程”、華南師範大學開展以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與套用為核心的“求實工程”等。通過這樣的研究實踐,形成基於網路資源利用的情境探究模式、基於網路資源利用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基於網站共建的任務驅動型學習模式、基於Internet的校際遠程協作學習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體現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促進了高校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 (採訪、撰稿:袁卉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