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漢語詞語,意思是稱這是。謂:意義;意思;稱為。 之:代詞,這。出自《莊子·齊物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謂之
- 釋義:稱這是
- 出處:《齊物論》
謂之,漢語詞語,意思是稱這是。謂:意義;意思;稱為。 之:代詞,這。出自《莊子·齊物論》。
《違上順道謂之忠臣,違道順上謂之諛臣》是一則對聯,通常用以說明順乎人情事理,即是忠臣;不順乎人情事理,迎合皇帝,只能是諛臣。對聯出處 聯語出東漢荀悅《申鑒﹒雜言上》:“違上順道,謂之忠臣;違道順”上,之諛臣。忠,所以為上也;諛,所以自為也。對聯解析 上聯違背皇上的意志,順乎人情事理,...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翻譯 1、聶文濤譯: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天命就是本性...
懷寶迷邦,謂之不仁 “懷寶迷邦,謂之不仁”,諺語,意思是有德才而不為國效力,是沒有仁愛之心。注釋 寶:這裡指德才。迷邦:讓國家迷亂。出處 《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謂,漢語一級字,讀作wèi,其本意為告訴。通“為( wèi )”,相當於“是”。詳細釋義 (參考資料:)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 謂 【唐韻】【集韻】【韻會】??於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
或曰:李子設辭曰:“夫言語辯,聽之說,不度於義者,謂之窕言。”辯,在言者;說,在聽者:言非聽者也。所謂不度於義,非謂聽者,必謂所聽也。聽者,非小人,則君子也。小人無義,必不能度之義也;君子度之義,必不肯說也。夫曰:“言語辯,聽之說,不度於義”者,必不誠之言也。入多之為...
因而,雖“朴散為器”但仍守“天下式”,即用器必以“官長”馭之,最終達到“大制無割”,即順其自然成全治理使“天下”之神器不致過或不足地割散敗失,終而不回。可見,“朴”作為“生活之本”,是“生命之本”與“自然之本”的中間環節——“叩其兩端而執其中”謂之“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之道...
,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
(1)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如果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入秦 他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荀子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文心雕龍·知音》指對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確評價的人。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縣依韻酬華松秀才見寄》:“詩情冷淡知音少,獨喜江皋得見君。” 魯迅...
《荀子·非十二子》稱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論子思、孟軻之學,謂:“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八儒中韓非子將子張列為首位。陶淵明將貧民子思...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14)!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
謂之填倉。”第二種說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實際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注意積攢過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過...
劍閣北二十五里有劍門山,又叫大劍山,其東三十里有小劍山。兩山相連,山勢絕險,飛閣通衢,謂之劍閣。大小劍山延綿兩百多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謂之劍關。因其關夾在兩山之中,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劍門。劍門關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北有利州,南有綿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綿竹...
東陽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縣界流入,一東自義烏縣流入,至縣界南合為一,謂之東陽江。金華山,在縣北二十里。赤松子重道處。出龍鬚草。義烏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一里。三秦烏傷縣也,孝子顏烏將葬,群烏銜土塊助之,烏口皆傷,時以為純孝所感,乃於其處立縣曰烏傷。武德四年,於縣置綢州,縣屬焉...
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亳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
《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共同撰著的。“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本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內容介紹 原文節選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
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天文曆法 在...
第一次濡須之戰,在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最終,曹操北撤。第二次濡須之戰 戰役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皖城,魏將張遼從合肥率軍出發去救援皖城,到達硤石時,聽聞皖城已被攻破,於是,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同年七月,曹操征討孫權,並在同年十月回師。因為這一次曹操的進攻目標沒有被歷史的...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
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長立乾坤,為天地之主,謂之四象。”無獨有偶,除了《混元八景真經》之外,道藏中的《雲笈七籤》,也有相似的記載。唐末至宋初,陵光神君是道教把四象人格化之後對朱雀的稱謂。《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左青龍,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監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
以是千官也,令行於諸夏之國,謂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於境內,國雖不安,不至於廢易遂亡,謂之君。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勢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近者境內不一,遙者諸侯不聽,令不行於境內,甚者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則雖未亡,吾謂...
謂之小祀。頗紊彝倫。去載。眾星以為中祀。永言此義。固契約升。自今以後。並宜升入中祀。仍令諸郡各置一壇。因春秋祭祀之日。同申享祠。至九月十六日敕。諸郡風伯壇。請置在社壇之東。雨師壇在社壇之西。各稍北三十步。其壇卑小於社壇。其祀風伯。請用立春後醜。祀雨師立夏後申。所祭各請用羊一...
”沮授說:“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兵無敵,驕兵先滅。曹公迎天子安宮許都,如今舉兵南向,是在違反義理。況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公法令暢通,士卒精練,非公孫瓚等人可比也。如今,放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我實在是為袁公感到憂懼。”郭圖說:“武王伐紂,不曰不義,何況...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據說,第一個在地下掘出水來的人是舜帝;第一個在山區打出深水井的人是“百工聖祖”魯班。也許人們對“堯天舜日”的渴求甚過一切吧,傳誦舜井的人多,留心魯班井的人少。遠水不解近渴。人類對水的需求自古都是靠江“喝”江、靠湖“喝”湖的,不靠江不靠湖的...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東漢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
西陘關因位於勾注山之西,即陘嶺之西而名。《唐志》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歷為中國北境重鎮要隘和重要的戍邊軍政治所。“漢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欽徽二帝北擄”、“楊家將鎮守三關”等重大歷史事件均於此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