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拼音:wèi 注音:ㄨㄟˋ簡體部首:訁,部外筆畫:9,總筆畫:11
五筆86&98:YLEG
倉頡:IVWB
筆順編號:45251212511
四角號碼:367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8C13
詳細釋義
〈動〉
(1) (
形聲,從言,從胃,胃
亦聲。“言”指交談;“胃”意為人體中的“谷府”(《
說文》)。“言”與“胃”聯合起來表示“君臣關於國家糧食收成和儲備的對話”,或“百姓見面時打招呼:‘你吃過飯了嗎?’”。本義:招呼語、開談語。引申義:報、告、說、談。說明: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首先發現的中西文化差異就是見面的招呼語:說英語的人一定首先提到天氣,而中國人一定首先提問“你飯吃了沒有啊?”原因在於:英語的起源地英國是海島氣候,天氣多變,所以一見面必然會談天氣,然後切入正題,談與天氣無關的事兒;中國自古人口眾多,君主首先關心的國家大事是糧食問題。在古中國,君臣每天上朝一見面,大臣首先要向君主報告糧食安全問題,即收成和庫存問題。這就是《
說文》“謂,報也”的意思,即大臣向君主報告糧食問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總是談農業問題、糧食問題。這種政府官員的習俗影響到民間後,就
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民俗:見面打招呼必然是互相問吃飯了沒有。因此,君臣上朝的開談語和百姓見面的招呼語,就是“謂”)
(2) 同本義 [tell]
謂,報也。——《說文》
人以謂霍氏。——《漢書·霍光傳》。註:“告語也。”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3) 說 [say]
謂為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謂,說也。——《廣雅·釋詁二》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楚辭·九章·懷沙》
請往謂
項伯,言
沛公不敢背 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不可謂仁。
不可謂忠。
不可謂知類。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詩·小雅》
昔人所謂“恆似似人”之語。——明 王時敏《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袁可立子)》
(4) 評論 [comment on]
子謂 子賤:“君子哉若人!”——《論語》
(5) 稱為 [name;call]
謂之文也。——《論語》
(
袁可立)鬚眉之謂男子,衣冠之有精理。——明 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皆謂之天門。
(6) 又如:何謂(什麼叫做);稱謂
(7) 認為,以為 [think]
太守謂誰。——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兩台急詗之,公(袁可立)獨謂是狂生。——明 黃道周《
節寰袁公傳》
(8) 意料 [expect]
(9) 援助 [help]
(10) 通“為( wèi )”。相當於“是” [be]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名〉
意義;意思 [meaning]。如:何謂
<連>
通“為”。因為 [because]
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列子》
有一人不得其所,則謂之不樂。——《鹽鐵論·憂邊》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 謂
-- --
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於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
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 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
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
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又【
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又【爾雅·釋詁】勤也。【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廣雅】使也。【
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
萬姓統譜】宋有謂準,
太平興國登科。 【說文】本作??。
考證:〔禮樂記,聖明者述作之謂也。〕 謹照原文聖明改明聖。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 謂
-- --
解釋:-- --報也。從言胃聲。於貴切
相關詞語
謂語
wèiyǔ
【predicate】 句子的一種成分,其作用是陳述主語,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么樣。大多數句子常有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謂語就是謂語部分里主要的詞。例如在“他說起來沒完”里,“說起來沒完”是謂語部分,“說”是謂語
不謂
1.不告訴。2.不以為。3.不算作;不稱為。4.不意,不料。
稱謂
對人的稱呼,表示對不同對象的身份、地位、職業、關係等的名稱:對長輩的稱謂要用得恰當。
可謂
〈書〉可以說。
謂如
1.猶如﹐例如。
無所謂
1.沒有什麼;說不上。2.不足道;不在乎。
相關成語
一之謂甚
【成 語】
| 一之謂甚
|
【拼 音】
| yīzhīwèishèn
|
【解 釋】
| 〖釋義〗甚:過分。做了一次,已經過分。比喻錯誤不能重犯。
|
【出 處】
| 〖出處〗《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
【示 例】
| 〖示例〗
|
謂予不信
〖出處〗《詩經·王風·采葛》:“ 謂予不信,有如?日。” |
勿謂言之不預也
〖解釋〗勿謂:不要說;預:預先。以後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
〖 示例〗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 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 |
方言集匯
◎ 粵語:wai6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謂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
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
又《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又《爾雅·釋詁》勤也。《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廣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萬姓統譜》宋有謂準,太平興國登科。 《說文》本作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