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卡菌

諾卡菌

諾卡菌屬( Nocardia)是一群需氧性放線菌,多為腐生菌,廣泛分布於土壤,有51個菌種,對人體致病的主要有3種:星形諾卡菌(N.asteroides)、巴西諾卡菌(N. brasiliensis)和豚鼠諾卡菌(N. cavae)。其中星形諾卡菌在我國最常見,致病力最強。所致疾病稱為諾卡菌病,常表現為肺部化膿性炎症與壞死,嚴重者可通過血流播散至全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卡菌
  • 外文名:Nocardia
  • 屬於:細胞壁含分枝菌酸
  • 性質:科學
  • 類別:生物
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實驗室檢查,諾卡菌病,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鑑別,治療,生物安全防護,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放線菌屬相似,但菌絲末端不膨大。革蘭染色陽性。部分諾卡菌抗酸染色呈弱陽性,但如延長脫色時間則變為陰性,據此與典型的結核桿菌相區別。諾卡菌屬為專性需氧菌,能形成氣生菌絲。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基或沙保培養基上於室溫或37℃均可生長。但繁殖速度慢,一般需5~7天可見菌落。菌落可呈乾燥或蠟樣,顏色黃、白不等。諾卡菌在液體培養基中形成菌膜,浮於液面,液體澄清。

致病性與免疫性

諾卡菌感染主要為外源性感染。星形諾卡菌主要經呼吸道或創口侵入引起化膿性感染,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AIDS患者、腫瘤患者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此菌常侵入肺部,主要引起肺部的化膿性炎症與壞死,症狀與結核相似。諾卡菌易通過血行播散,約1/3患者引起腦膜炎與腦膿腫。在皮膚創傷,可形成結節、膿腫、慢性瘺管。在病變組織和膿汁中可見黃、紅、黑等色素顆粒,即諾卡菌的菌落。巴西諾卡菌可經傷口侵入皮下組織,引起慢性化膿性肉芽腫,表現為膿腫及多發性瘺管,感染好發於腿部和足,稱為足菌腫( mycetoma)。

實驗室檢查

1.塗片鏡檢仔細檢查膿、痰或其他滲出液、分泌物標本中是否有色素顆粒,將其塗片或壓片進行革蘭染色和抗酸染色,見有革蘭陽性和部分抗酸性分枝菌絲,則可初步確定為諾卡菌,但應注意與結核分枝桿菌相區別。
2.分離培養標本接種分離可用沙保培養基或腦心浸液瓊脂平板,置37℃培養。因星形諾卡菌在45℃時可生長,故溫度有初步鑑別意義。培養2~4天后有小菌落緩慢出現,淡黃色粗顆粒樣,邊緣陷入培養基中,表面乾燥,白色或淡黃色。時間延長則菌落皺摺、堆疊如皮革樣,表面有天鵝絨樣氣中菌絲體。另外,諾卡菌入侵肺部後在巨噬細胞等免疫因素的作用下可變為L型。因此,常需反覆檢查才能證實。
3.生化鑑定,也可利用AP20等微生物鑑定系統進行鑑定。
4.其他檢查血清學試驗、動物接種。

諾卡菌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

諾卡菌病多為外源性。皮膚感染通常與外傷有關,肺部及播散性感染多與宿主免疫缺陷有關。致病菌的毒力和宿主免疫狀態決定病情走向和臨床類型。巴西諾卡菌致病力較強,可引起健康人或動物的暴發流行。鼻疽諾卡菌毒力最高,可侵入腦、肺部、皮膚,且常對三代頭孢及磺胺耐藥。豚鼠諾卡菌毒力最弱,主要引起局部疾病,如足菌腫。

臨床表現

(1)原發性皮膚感染:損害可類似於蜂窩織炎、膿皰瘡與膿皮病,並可形成皮膚淋巴管型,類似孢子絲菌病。一般健康人可白愈,少數病人將發生多發性皮下膿腫,並可引起血行播散。少數原發皮膚感染將進一步發展至皮下組織,引起足菌腫。
(2)諾卡菌足菌腫:表現為無顯著自覺症狀的慢性局限性皮膚腫脹,累及皮下組織、筋膜和骨骼,有竇道形成,竇道膿液中常見白色或黃色的顆粒,可形成組織破壞、畸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以暴露與易受外傷的手、足部多見。損害主要自局部向周慢延伸,少數可經血行擴散引起內臟感染。多見於農村耕種方式落後和污染機會較多人群。

診斷及鑑別

診斷當有肺、腦或其他內臟及皮膚炎症性損害而原因不清楚時,應考慮本病,確診主要靠實驗室檢查,找到病原體。皮膚諾卡菌病應與皮膚結核、孢子絲菌病及放線菌足菌腫等鑑別。諾卡菌足菌腫應意與著色芽生菌病、暗色絲孢霉病、皮膚結核和其他疾病進行鑑別。

治療

治療諾卡菌病首選磺胺類,磺胺達嗪對本病有特效,6~10g/d,也可選擇磺胺嘧啶4~6g/d、複方新諾明2g/d,首次加倍。用藥應持續到皮損消退,常需數月至半年以上。磺胺藥過敏者可選用四環素、紅黴素、米諾環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阿米卡星以叢胺培南/西司他丁。通常諾卡菌對氨苄西林、頭孢噻肟和妥布黴素耐藥。免疫力低下者應配合支持療法與免疫增強藥。有膿腫形成者應及時切開引流或局部清創處理。

生物安全防護

根據《病原微生物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人間傳播的微生物名錄(待頒布)奴卡菌屬於三類,BSL-2。相關的防護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實驗時,未經實驗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進入實驗室。
2、不許在工作區域飲食、吸菸、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域以外專用櫥櫃或冰櫃中。
3、所有的操作過程應儘量細心,避免產生和濺出氣溶膠。
4、對於污染的銳器,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針、注射器、玻片、加樣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時,只能使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的)。用過的一次性針頭必須彎曲、切斷、破碎、重新套上針頭套、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要不將之小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的、用於收集廢棄銳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銳器必須放置在堅壁容器中,轉移至處理區消毒,最好高壓殺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處理,必須用其它工具處理,如刷子和簸箕、夾子或鑷
子。盛污染的針頭、銳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應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消毒。
7、所有的培養物、儲存物及其它規定的廢物在釋放前,均應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實驗室消毒的物料應置於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實驗室。離開該系統進行消毒的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其包裝應符合有關的法規。
8、濺出或偶然事件中,明顯暴露於傳染源時,要立即向實驗室主任報告。進行適當的醫學評估、觀察、治療,保留書面記錄。
9、按日常程式、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後、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後、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後,實驗室設備和工作檯面應當使用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按照相關的規定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按照相關的規定打包運輸。
(2)安全設備
1、正確使用和保養生物安全櫃、最好是二級生物安全櫃、或其他合適的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
2、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的實驗過程,包括離心、研磨、勻漿、劇烈
震盪或混勻、超音波破裂、開啟裝有傳染源的容器、採集感染標本等。
3、涉及高濃度或大體積的傳染源時,若選用密封轉頭或帶安全罩的離心機,若轉頭或安全罩僅在生物安全櫃中打開,則可在開放實驗室內離心。
4、當必須在生物安全櫃外處理標本時,需採取面部保護措施(跟鏡、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
5、在實驗室內,必須使用專用的防護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實驗室
區域時,防護服必須留在實驗室內。防護服可以在實驗室內處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滌,但不能帶回家中。
6、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複使用,不能用於接觸“潔淨”的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當戴著到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的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後,要洗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