齲齒放線菌

齲齒放線菌是放線菌的一種,有一些球菌狀類型。細胞革蘭氏陽性或陰性,類白喉棒狀桿菌狀,v和Y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齲齒放線菌
  • 類型:是放線菌的一種,
  • 相關:有一些球菌狀類型
  • 特點:類白喉棒狀桿菌狀,v和Y形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性狀特徵,形態描述,放線菌,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齲齒放線菌
拉丁學名:Actinomycesodontolyticus

形態特徵

分枝的菌絲偶爾有棒狀末端。有一些球菌狀 類型。小菌落白色,柔軟,圓形,平坦,邊緣整齊,表面 光滑至輕度顆粒狀。有產生絲狀小菌落的菌株。大菌落達 3毫米,白色,黃油狀,圓形至不規則,凸面,表面光滑 至顆粒狀。偶爾有臼齒或椹狀菌落。觸酶陰性。嫌氣生長 最好,好氣生長少至無,有無CO2,影響不大。在血瓊脂 上通常可好氣生長。牛奶變酸。澱粉不水解。

性狀特徵

馬血清瓊脂和營養瓊脂:分離此菌未成功,但轉接培養幾 次後可得許多無色凸面微菌落。蛋白腖肉湯:生長少,但 加酵母精後,產生膠粘沉澱,後分散成均勻混濁。在葡萄 糖、果糖上14天產酸;在阿拉伯糖、木糖、蔗糖、鼠李糖 、棉子糖、肌醇以及半乳糖、乳糖、海藻糖、麥芽糖、淀 粉、甘油、水楊苷上產酸不穩定;在以下碳源上不產酸: 核糖、山梨糖、甘露糖、纖維二糖、蜜二糖、松三糖、糊 精、肝糖、菊糖、甘露醇、衛矛醇、山梨醇、赤蘚醇、側 金盞醇、醋酸鹽、丙酮酸鹽。葡萄糖發酵最終產物:醋酸 、琥珀酸、乳酸和跡量丙酮酸。細胞壁組分:丙氨酸、谷 氨酸、賴氨酸、烏氨酸以及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 糖(?)、跡量鼠李糖和快速脫氧己糖。 致病性不明顯,在 小鼠注射點只有極小病變。分離自深層齲齒患者的唾液。

形態描述

細胞革蘭氏陽性或陰性,類白喉棒狀桿菌狀,v和Y形。分枝菌絲偶爾有棒狀末端。有些球菌狀類型。小菌落白色、柔軟、圓形、平坦、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到輕度顆粒狀。有產生絲狀小菌落菌株。大菌落達三毫米,白色、黃油狀,圓形到不規則、凸面、表面光滑到顆粒狀。偶然有臼齒或椹狀菌落,觸酶陰性,嫌氣生長的最好,好氣生長少至無,有無二氧化碳,影響不大。在血瓊脂中通常可好氣生長,牛奶變酸,澱粉不水解。

放線菌

放線菌是與細菌相似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多數是腐生菌,少數對人有致病性,如放線菌屬中的衣氏放線菌以及諾卡菌屬中的星形奴卡菌和巴西奴卡菌等。
一、放線菌屬
放線菌屬(Actinomyces)正常寄居人和動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致病的有衣氏放線菌(A. israelii)、牛放線菌(A. bouis)、內氏放線菌(A. naeslundii)、黏液放線菌(A. uiscous)和齲齒放線菌(A. odontolyticus)等。其中對人致病較強的主要為衣氏放線菌。牛放線菌主要引起牛、豬的放線菌病。放線菌主要是內源性感染,一般不在人與人之間及人與動物間傳播。
生物學性狀 革蘭陽性、非抗酸性絲狀菌,菌絲細長無隔、有分枝,直徑0.5~0.8?m。菌絲24小時後斷裂成鏈球或鏈桿狀,有的很像類白喉桿菌。
放線菌培養比較困難,厭氧或微需氧。初次分離時加5% CO2能促進生長。在血瓊脂平板經37℃培養4~6天,長出灰白色或淡黃色微小圓形菌落。初次分離時菌落表面粗糙,不溶血。在含糖肉湯中長成球形的小團。能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不形成吲哚,過氧化氫酶試驗陰性。衣氏放線菌能還原硝酸鹽和分解木糖,以此與牛放線菌區別。
在患者病灶組織和膿樣物質中找到肉眼可見可見的黃色小顆粒,稱為硫磺樣顆粒(Sulfur granule),是放線菌在組織中形成的菌落。將硫磺樣顆粒製成壓片或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可見顆粒呈菊花狀,由棒狀長絲呈放射狀排列組成。硫磺樣顆粒核心由分枝菌絲交織組成,周圍部分長絲排列成放線狀,菌絲末端有膠質樣物質組成的鞘包圍,膨大呈棒狀,折射率強,膠樣鞘呈革蘭陰性。
致病性與免疫性 衣氏放線菌多存在於正常人口腔等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屬正常菌群。當機體抵抗力減弱或拔牙、口腔黏膜損傷時,可引起內源性感染,導致軟組織的慢性或亞急性肉芽腫性炎症,病灶中央常壞死形成膿腫,並在組織內生成多發性瘺管。膿液中可查見硫磺樣顆粒為其特徵,稱為放線菌病。
根據感染途徑和涉及的器官的不同,臨床分為面頸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樞神經系統放線菌病。最常見的為面頸部的感染,約占患者的60%,大多有Recent口腔炎或拔牙史。
放線菌與齲齒和牙周炎有關。從人口腔內分離出的內氏和黏液放線菌接種與無菌大鼠口腔內,可導致齲齒的發生。
放線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查到多種特異性抗體。這些抗體無診斷意義,對機體也無保護作用。機體對放線菌的免疫主要靠細胞免疫。
微生物學檢查 最主要和簡單的方法是在膿、痰中尋找硫磺樣顆粒。先用肉眼尋找,見有可疑顆粒製成壓片,革蘭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放射狀排列的菌絲。
必要時取材作厭氧培養於不含抗生素的沙保培養基(Sabouraud)及血平板上。放線菌生長緩慢,常需觀察1~2周以上,再觀察菌落或作塗片檢查。亦可取活組織作切片,染色檢查。
防治原則 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治療牙病是預防的主要方法。對患者的膿腫及瘺管應及時進行外科清創處理,同時套用大劑量青黴素長時間治療。亦可用甲氧苄氨嘧啶―硫胺甲基異惡唑、克林達黴素、紅黴素或林可黴素等治療。
二、諾卡菌屬
諾卡菌屬(Nocardia)廣泛分布於土壤中,多數是腐生性非致病菌,不屬於人體正常菌群。對人致病的主要3種:星形諾卡菌(N. Asteriodes)、豚鼠諾卡菌(N. cauiae)和巴西諾卡菌(N. brasiliensis)。我國最常見的是星形諾卡菌,其發病率In recent years,有上升趨勢。
形態與放線菌屬相似,革蘭染色陽性,部分為抗酸性細菌。膿汁中也可見菌絲顆粒,但菌絲末端膨大。培養較易,為嚴格需氧菌,能形成氣中菌絲。在普通培養基上在室溫或37℃下均可生長。但繁殖速度慢,1周以上長出黃、白色的菌落且表面乾皺。
星形諾卡菌主要由呼吸道或創口侵入機體,引起化膿性感染。尤其是抵抗力下降者,如T細胞缺陷者、腫瘤患者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被感染。呼吸道諾卡菌病急性者類似肺炎、肺膿腫;慢性者類似肺結核、肺真菌病。諾卡菌易通過血行播散,約1/3患者引起腦膜炎與腦膿腫。經皮膚創傷感染,侵入皮下則引起慢性化膿性肉芽腫與瘺管的形成。從瘺管中可流出許多小顆粒,即諾卡菌的菌落。好發部位為足和腿部,稱為分枝菌病(mycetoma)。分枝菌病是一個綜合徵,主要病原菌為巴西諾卡菌。
微生物學檢查是取濃汁、痰標本塗片及壓片染色鏡檢,觀察其形態。膿汁中可見革蘭陽性和部分抗酸性分枝菌絲顆粒。若見散在的抗酸性桿菌,應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
分離培養可用沙保培養基或心腦浸液瓊脂平板,然後再染色鏡檢及生化反應進一步鑑定。諾卡菌入侵肺部後,可變為L型,故常需反覆檢查才能證實。
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局部治療主要為手術清創,切除壞死組織。各種感染套用磺胺、氨卞青黴素及紅黴素治療。有時還可加用環絲氨酸。一般治療時間不少於6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