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16世紀的英格蘭政體》是2022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理察·胡克,譯者是姚嘯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16世紀的英格蘭政體
- 作者:(英)理察·胡克
- 譯者:姚嘯宇
-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32 頁
- ISBN:9787100209571
- 類別:圖書>政治/軍事>政治>政治理論
- 定價:48 元
- 裝幀:平裝
《論16世紀的英格蘭政體》是2022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理察·胡克,譯者是姚嘯宇。
《論16世紀的英格蘭政體》是2022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理察·胡克,譯者是姚嘯宇。內容簡介本書是英國政治思想家胡克對16世紀英國國教政制的系統性論述。胡克深入批判了清教運動的激進傾向,對當時英國的...
斯圖亞特王朝首任君王為詹姆士一世,其母為蘇格蘭的瑪麗一世,遭蘇格蘭貴族驅逐,流亡英格蘭,最後以企圖謀殺伊莉莎白一世的罪名被處死,詹姆士低頭討好伊莉莎白女王。在伊莉莎白女王死後繼位成為英國國王,是為斯圖亞特王朝。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
《英國議會研究:1485—1603》是2016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新成。內容簡介 16世紀的英國正處於現代化轉型時期,政治體制 出現重大變化,這一變化在英國政治發展史上具有如 此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國家政治體制轉型相比又顯得 如此特殊,以至當代比較政治學不得不為此創造出“ 都鐸體制”這一專有名詞(...
非終身制者一般毋須派立儀式。實行公理制的主要有公理會、浸禮會、公誼會等。該教政體制由16世紀英格蘭R.勃朗所倡。其特點是:強調基督是教會的唯一首領,每個信徒在上帝面前均為祭司,因此各教堂由本堂的會眾直接管理。不設各級教務與行政機構,由本堂信眾民主選聘牧師、執事、文書、司庫等。
15、16世紀,英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決定了都鐸君主政體的特殊性。它既有別於絕對君主專制,又不同於後來的君主立憲制,君權與議會達到了協調一致共同維繫著英國政治機器的運作。這一時期是英國王權最盛之時,但國王的權力仍是受到議會法律限制的。都鐸王朝的政治體制又影響著都鐸時期的宗教、...
結果 ,原本根本對立的專制和法治不合邏輯地共存於都鐸政體中,形成奇特的“都鐸悖論現象。它是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建立民族主權國家的時代需要和英國獨特的憲政法制傳統共同導致的必然結果。王朝簡介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歷時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始於亨利...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 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 開始七國時代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29年:埃格伯特開始威塞克斯王朝(Wessex,西薩克遜)公元876年:阿爾弗烈德大帝在埃丁頓之戰中擊敗丹麥維京海盜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
清教徒運動,16世紀中葉,英格蘭國教會內部,以實現加爾文主義為目標的改革運動。運動簡介 主張清除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縟儀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英格蘭在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時進行宗教改革,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即位,根據1534年《至尊法案》,宣布女王為國教會唯一最高...
財政部創立於12世紀初,18世紀初實行委員會制。在18世紀前後英王秘書處擴大成外交、內政、殖民地、陸軍、蘇格蘭事務等部,並建立了教育委員會、貿易委員會、農業委員會。1914年政府共有16個部委,初步形成了現代行政機構體系。1916年時,為使戰時內閣工作更有效率,設立內閣秘書,成為內閣直屬辦公機構的雛型。第一次...
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資本原始積累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斯合併。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
第四節 17世紀初期的新英格蘭 一、溫思羅普到任前的新英格蘭 二、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初期的人口和社會結構 第四章 1630-1634年的溫思羅普:建立“山巔之城”的理想及初步實踐 第一節 布道詞《基督教仁愛的典範》:建立“山巔之城”的政治理想與規劃 第二節 “應有的世俗政府形式”建立的基礎 一、溫思羅普對“...
英格蘭一國,素以“平衡政體”自傲於人。依孟德斯鳩對英國政體的論述.英國的統治權,含君主、貴族和平民三部分,為了受統治的臣民之益,三者平衡而相制約。用帕雷的話說,“每一支立法權的濫用,莫不受抵制於與之對立的另一支立法權”。但理論終歸是理論。“光榮革命”後,下院的勢力大漲,漢諾瓦家族之繼承英國的...
從16世紀起,現代化生產方式就在西歐各國逐步有了發展,但那時它還受到封建制度的種種束縛,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居於統治地位,自由競爭尚未成為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現象。自由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歷史階段,它的產生是以封建王朝的崩潰和民主政權的建立為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說,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這一政體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 、摩納哥、安道爾、挪威、日本、丹麥、馬來西亞、高棉等。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的權力來源不再是神而是議會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當時的有利形勢,儘量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利用他們所控制的...
薩拉曼卡學派(School of Salamanca)是一個在文藝復興時期由西班牙神學家們所發展集合而成的學術流派,以神學家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Francisco de Vitoria)等人的著作為主要根基。自從16世紀初期開始,隨著世俗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的出現,傳統天主教教會所一貫抱持的世界觀、以及有關人類和上帝啟示的概念...
16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16世紀末分裂為主張君主立憲和主張共和政體的兩派,前者由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組成,後者由小資產階級、小貴族和農民組成。1603年清教徒向國王提出《千人請願書》。1640年,資產階級在清教徒旗幟下掀起反專制制度的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披上了宗教外衣。1662年...
絕對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也稱絕對主義(absolutism),源自歐洲16世紀至18世紀的君主制政體。絕對君主制將君主作為國家主權的體現與唯一代表,遵循法治,依照憲法與自然法而運作,不受到封建傳統與基督教會的制約,因此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法語:L'état, c'est moi)具體...
5至12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狀況及其歷史作用;自治市鎮的興起、其內部管理及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十字軍運動的起因、性質、後果;君主制的發展過程;歐洲建立政治體制的各種嘗試;15世紀的特徵;16世紀宗教改革的真實性質及其結果;英國革命的意義及其對文明進程的貢獻;英國與大陸國家文明進程之異同;17、18世紀法國處於歐洲...
17世紀,英帝國從初生到形成。17世紀英國經歷了政治大動盪,各種政體走馬燈似地替換。但所有政府在帝國問題上卻立場一致,都盡力擴張殖民地。這種現象背後是這樣一個事實,即英國從民族國家形成起,就成為重商主義性質的國家。重商主義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國是重商主義帝國。18世紀是英帝國的第三階段,是重商主義...
12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遷居英國,該家族的一名成員被蘇格蘭國王任命為宮廷總管“斯圖亞特”,此後,該家族世代繼承這個職務,即漸成其姓。14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的瓦爾特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結婚,其子在1371年繼承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即羅伯特二世。斯圖亞特家族開始統治蘇格蘭。1503年,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
事實上,在15-16世紀,新君主專制的出現以及發展曾經為英國新教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相對弱小,君主專制能夠保護國內新經濟的平穩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能夠藉助君主的力量抗衡舊的封建貴族勢力並壯大自身的力量,雙方有共同的利益。而到了17世紀初期,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壯大之後,...
大多數人卻認為,雖然克倫威爾在局面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獨裁統治,但他對民主政體的獻身精神是十分真誠的。據人們評述說他從不偏激,從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通常是溫厚寬容的。在十七世紀,歐洲大部地區都正在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專制主義的方向發展;民主政體在英國的勝利是逆總的歷史趨勢而...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
斯圖亞特王朝經歷了持續長達20年的英國內戰和革命、英吉利共和政體的建立和君主制度的復辟。同都鐸王朝相比,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的17世紀在英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猶如一顆隕落的星星而黯淡無光。早期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和專橫跋扈導致英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動盪不安的時局、惡劣的經濟形勢和不利的宗教環境致使大批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