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學者撰寫英帝國史的扛鼎之作。
二戰後,“帝國”與“後殖民”研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熱門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場上、弘揚西方的價值觀念。這在英帝國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國研究領域中,西方話語充斥其間,形成西方的一統天下。本書對英帝國的歷 史作細緻的剖析,通過深入研究,提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詮釋體系。
全書根據英帝國史的客觀演進,分八個階段進行討論。
第一階段是英帝國的萌生期,這一時期,英國民族國家開始形成,為海外擴張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國的萌生是民族國家的派生物,都鐸王朝是英帝國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釋民族國家與英帝國萌生的關係,以及英國走上帝國擴張之路的背景與條件。
17世紀,英帝國從初生到形成。17世紀英國經歷了政治大動盪,各種政體走馬燈似地替換。但所有政府在帝國問題上卻立場一致,都盡力擴張殖民地。這種現象背後是這樣一個事實,即英國從民族國家形成起,就成為重商主義性質的國家。重商主義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國是重商主義帝國。
18世紀是英帝國的第三階段,是重商主義帝國戰爭的階段,戰爭的規模逐漸從歐洲擴展到世界,開始出現“世界的”大戰。所有這些戰爭都是重商主義性質,英國與其他重商主義國家(西、葡、荷、法等)爭奪海洋控制權,為重商主義而鏖戰。本卷主要研究帝國戰爭的本質,重商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就在英國打敗所有對手、幾乎贏得海洋霸權的時刻,美國革命卻瓦解了英帝國。這是殖民帝國內在危機的第一次大暴露: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必定要對抗,結局一定是帝國解體。不過在那個時代,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英國政府從美國革命中吸取教訓,調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間,又形成一個嶄新的帝國,即“第二帝國”。這是英帝國的第四階段:新舊交替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重商主義帝國漸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構成了新帝國。本卷主要研究了導致帝國生命更新的機制。
新帝國的基礎是工業革命,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廉價的工業品成為新帝國的力量源泉。英國在實現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奪取了世界霸權,它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就在這個時候,“自由帝國主義”理論出現了,它提倡“無形帝國”,認為英國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貿易”。一個老牌的殖民國家,卻“不要殖民地”了,這是為什麼?這是英帝國的第五個階段。
19世紀下半葉,就在帝國的旗幟高高飄揚、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時,英國卻開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國家追趕工業化,打破了英國的工業霸權,也打破了它的殖民霸權。英國再一次調整殖民政策,投入到爭奪殖民地的鬥爭中去,“無形帝國”又變成“有形帝國”,英帝國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國的內在邏輯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國看似最輝煌時,新的解體又開始了。對英帝國的第六階段,本卷重點分析了帝國內在邏輯的必然性。
為拯救帝國,英國政治家再一次使盡解數,試圖用“帝國聯邦”來代替帝國,建立世界性的“聯邦共同體”,在大世界中建立一個“英國的”小世界。英帝國在第七個階段上試圖完成這個轉型,但轉型沒有成功。本卷解釋了這一轉型失敗的原因和實質,涉及英國的觀念、價值、制度結構等等。
二戰結束後,英帝國驟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詫異。儘管有政治家構想出“第三帝國”的方案,試圖在蘇伊士以西維持帝國;但人們普遍以為:英國人深知時務,主動撤離,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嗎?並不是。本卷研究發現,英國人在不同地區的撤離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戰爭對抗。原因是,和平與戰爭都服從相同的帝國目標:構建一個實質性的“大英國協”,以維護英國的大國地位,這就是所謂“非殖民化”的本質。不過英國的夢想還是破滅了,英國的大國地位也隨之破滅:英帝國壽終就寢。
圖書目錄
英帝國史·第一卷:英帝國的啟動 姜守明著
本卷主要研究大英帝國的肇始階段,即都鐸時期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相當於大英帝國前史,包含著對英國早期殖民思想、民族國家與大英帝國的關係、重商主義國策、新君主制和民間力量在殖民活動中的作用、從民族國家走向帝國的道路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英帝國史·第二卷:英帝國的形成 黃光耀著
本卷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英國究竟為何在17世紀開始全面構建帝國大廈的進程並最終基本形成第一帝國?二,第一帝國的形成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通過將英國置於特定的發展進程和國際環境之中,透過英國殖民擴張和商業競爭的過程,指出 16世紀是英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第一帝國的準備期。從民間拓殖到重商帝國,這是17世紀英國殖民擴張和構建帝國的最本質特徵。
英帝國史·第三卷:英帝國的發展 張亞東著
本卷主要探討英帝國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從17世紀開始,英國確立了對外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政策和原則,這一政策和原則的指導思想就是重商主義,到17世紀後期英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義為基本特徵的殖民體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國。第一帝國形成後,在重商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英國以追求商業利益為目的,進一步加強了對外貿易和帝國擴張。
英帝國史·第四卷:英帝國的轉型 郭家宏著
1783—1815年是英帝國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是從舊帝國到新帝國、從舊殖民體制到新殖民體制的過渡時期,是第一帝國解體、第二帝國形成的交替階段。在這個時期,重商主義殖民理論漸次退出歷史舞台,新理念和新地域構成了新的帝國。導致新的帝國發展壯大的根本因素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及其引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化。在新的時期,英國在伯克的殖民地託管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套對土著殖民地的管理體制。這一時期英國在統治掠奪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的同時,也將土著殖民地強行拉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使其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歷程。
英帝國史·第五卷:英帝國的巔峰 張本英著
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世紀末期,英國在海軍力量、殖民地、商業貿易以及工業化上都發展到頂峰,成為無可匹敵的全球性強國。走上自由貿易之路的歷史選擇,從根本上說,既是英國實現工業化的結果,又是英國獲得世界經濟霸權的契機。正是在實現自由貿易的過程中,英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經濟霸權。自此,在國際舞台上,英國不僅同時擔當著海上霸主、工業霸主和最大殖民帝國的角色,而且將其海軍的絕對優勢與強大威懾力一直保持到20世紀初。
英帝國史·第六卷:英帝國的危機 張紅著
本卷分六章論述1868-1902年英帝國的發展史。包括19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自由黨的“無形帝國”政策;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保守黨的“有形帝國”政策; 80年代以後英國兩黨帝國政策的趨同;英帝國的海外領地的種類; 19世紀最後10年帝國的“輝煌”;以及政治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帝國主義的不同的解釋。
英帝國史·第七卷:英帝國的衰落 洪霞 劉明周著
自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到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通過的30多年中,英帝國從極盛走向衰落。本卷主要探討,為什麼這一時期內,英帝國的發展會出現一方面鞏固、一方面又離心這兩股平行而又相悖的趨勢?本書認為,英國的鞏固政策立足於帝國的傳統政策與各種各樣的現實考慮,迅速拼湊了一個帝國體系,所以雖然使帝國在短期內達到1921年的頂峰,卻不可避免地因其內在的矛盾性,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創造了殖民地的民族和民族主義,從而使帝國體系成為殖民地離心傾向的根源,因此正是鞏固促進了離心。
英帝國史·第八卷:英帝國的終結 劉明周著
本卷從英帝國解體的角度對英帝國面臨的問題與最終解體進行研究。英帝國的解體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含了眾多內容。英帝國解體主要呈現出四種不同的類型,其特色是權力的和平交接為主、暴力奪權的方式為輔,它不是主觀而是客觀、不是或然而是必然的結果。它是一個政治過程,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文化過程。
作者簡介
錢乘旦,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委員,國家社會科學獎金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英國史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世界史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通訊會士。長於英國史、現代化和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著作有《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英國通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走向現代國家之路》《二十世紀英國》《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等;譯著有《劍橋藝術史》《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帝國斜陽》等。
姜守明,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學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世界史(英國史、西方文化史和社會保障制度)教學和研究工作。
黃光耀, 江蘇教育學院歷史系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兼經濟系主任。致力於世界經濟現代化、英國史、現當代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張亞東,湖南工業大學紀委書記、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史、現代化研究等。
郭家宏,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主要從事英國史、英帝國與大英國協史以及歐洲一體化史研究。
張本英,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原為世界近代史和近代國際關係史,現轉向英國史和中英關係史。
張紅,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洪霞,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史、歐洲近現代史、戰後歐洲移民問題、當代歐洲民族問題。
劉明周,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國際事務所副教授,主要從事英國殖民與外交、海洋治理、國家形象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