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運動

清教徒運動,16世紀中葉,英格蘭國教會內部,以實現加爾文主義為目標的改革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教徒運動
  • 外文名:Puritan Revolution
  • 時間:16—17世紀
  • 國家:英國
  • 發起者:卡特賴特
運動簡介,運動內容,運動影響,

運動簡介

主張清除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縟儀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英格蘭在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時進行宗教改革,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即位,根據1534年《至尊法案》,宣布女王為國教會唯一最高領袖,並頒布《教會統一法令》,規定所有教會必須遵守統一的信仰,共用一本《公禱書》。1563年<三十九條信綱>被定為英格蘭國教會的信綱。國教在教義上雖然具有某些新教特點,但在組織制度、崇拜禮儀等方面仍保留著不少天主教舊制。因此,信奉加爾文主義的清教徒要求進一步改革。他們認為<聖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他們主張清除國教會中殘存的天主教舊制,以蘇格蘭、日內瓦、蘇黎世、法蘭克福等新教教會為楷模,建立長老制教會。清教徒與國教會之間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一直持續至詹姆士一世時期。

運動內容

清教徒運動的發起人是卡特賴特。他是清教徒中溫和派的領袖,主張君主立憲,反對與國教會脫離關係,提倡從國教會內部改革,以實現淨化教會的目的。1569年,卡特賴特任劍橋大學教授,主張在每個教區選舉長老,牧師由公眾選舉產生,取消主教、大主教等級,一切教職平等,並認為長老制可以與主教制同時並存。1570年,卡特賴特被撤職,1572年被迫離開劍橋,流亡日內瓦。在禱文上,溫和派還試圖用新教的觀點對《公禱書》的一些規定作出解釋。
同溫和派相反,清教徒中以勃朗為代表的激進派(又稱分離派或獨立派)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教會,擯棄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簡化崇拜儀式,讓更多的信徒管理教會,允許地方教會有較大獨立性。1581年勃朗在英格蘭東部諾里奇創建第一所公理會。以後勃朗和一部分追隨者為逃避當局迫害,流亡荷蘭(1585年勃朗放棄原來觀點,重新加入英格蘭國教會),不久又遷往北美洲的新英格蘭。1620年,首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在北美登入。1630年後,清教徒向北美大批移民,並在當地建立清教徒式教會。1640年移民運動達到高潮。後從清教徒中分化出長老會、公理會、浸禮會、貴格會等派別。
英格蘭清教徒在長期國會和克倫威爾統治時期,是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國會利用《加拉登法典》,限制非國教會信徒的宗教自由,使清教徒成為非法。此後,清教徒即被稱為“不奉國教者”。

運動影響

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面對英語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清教徒運動事實上也超出了教會改革的範疇,而發展為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如注意個人和家庭的宗教生活,遵守嚴格的道德準則,提倡勤勞樸素的生活,重視社會責任等。1678年出版的約翰·班揚的寓言體小說《天路歷程》,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典型的清教徒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