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章》是2013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愛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十章
- 作者:蔡愛東
- 出版時間:2013年3月1日
-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 ISBN:9787504479419
- 定價:29 元
- 開本:16 開
《論語十章》是2013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愛東。
《論語十章》是2013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愛東。內容簡介 《論語》前十篇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以《學而》、《為政》、《八佾》為第一部分,以《里仁》、《公冶長》,《雍也》為第二部分,以《述而》、《泰伯》、《子罕》、《鄉黨》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講做人;第二部分講道德修養;第三...
學而第一,又稱“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本篇共有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每篇的篇名系後人用那一篇的第一章第一句開頭...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經典名言要義》是1996年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為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多...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新版),為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部編版”教材,分為六三制七年級上冊和五四制七年級上冊,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為歷代儒客習閱之經典名篇。《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
《論語》是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近2500 年之久的儒家學派的最重的經典之一,排在“四書”之首,它以語錄的形式記錄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共11705字,由1352個不同漢字排列組成,而其中為“學之道”卻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其中有15章,66次到“學”字。”這個數據也是充分顯示孔子對學習的...
《論語章句新編》是現代嚴靈峰創作的圖書。論語章句新編嚴靈峰編注。台灣水牛出版公司1988年初版,為《文史叢書》第24部,系由作者於1962年出版的《論語講義》修訂改纂而成。全書以何晏《論語集解》日本正平刊本為底本,參校口本元治元年根遜志校正的皇侃《義疏》本及朱熹(集注)本等,依《論語》各章內容加以分類,...
《論語·子路》是出自《論語》的文章,共有30篇,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本篇引語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第10章 原文 周公謂魯公(1)曰:“君子不施(2)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注釋 (1)魯公: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於魯。(2)施:同“弛”,怠慢、疏遠。(3)以:用。翻譯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
《論語新編》是2007年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宰西。內容簡介 本書對孔子言行錄《論語》二十篇五百零八章內容重新分類,各章提煉則目,加以感悟性的譯文、體會性的解釋和實踐過程的思考,將孔子的自身修養和教育思維條理化。使孔子的思想脈絡更加清晰、更能助於讀者掌握傳統文化中孔子言行的智慧,啟發人們去...
按上述諸解,部分觀點源於鄭汝諧《論語意原》,而絕大部分為作者的創見。其中除“太師摯適齊”一章的說解較朱子高明外,余說皆不免稍顯牽強,但卻反映了作者不唯權威,在具體問題上敢於申明自己觀點的治經態度。除上述諸條外,余皆本於朱子《集注》,拴釋簡明,詞約理該,深得朱子理學之精髓,甚有補於《...
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作品出處 《論語·季氏篇》選自《論語》第十六章。《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
雍也篇是《論語》中第六章節。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篇里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
第一至四卷 《論語》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第五卷 《大學》 《孝經》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孝經·...
(1)八士:本章中所說八士已不可考。(2)騧:音guā。【譯文】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內容簡介 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
《論語·衛靈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等。詳細詳解 解析一 【原文】15·1 衛...
《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以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
第五章《論語》中的禮 禮的功能1 禮的功能2 測試題 第六章《論語》中的樂 樂的美學標準 樂與修養 測試題 第七章 因材施教 顏回 宰予 冉求 測試題 第八章 因材施教 曾參 子貢 仲由 測試題 第九章 孔子的學習態度 孔子的學習態度:求實 孔子的學習態度:博學 測試題 第十章 孔子的學習方法 孔子的...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
論語: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別人由於不了解自己,而無意冒犯或讓自己感覺受到了冷待,(我)也不會懊惱,不也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嗎?!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
《十三經註疏》中“朝聞道,夕死可矣”一章注為:“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疏為:“ 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這 一理解應該說是合乎歷史的,其中“死”不作“為動用法”講。從《左傳》、《史記》對孔子的記載以及《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言行可知...
第五節(即最後兩小節),歷代注釋家認為是孔子的言論,大致可信。本節是孔子對前朝(從堯到周)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經濟措施的概括總結,也是孔子的理想政治,放在這裡作為後來國君治國的方針。朱熹的《論語集注》說本節是“泛言帝王之道”。既是“泛言帝王之道”,那么“信則民任焉”是必不可少的。論語簡介 ...
雖然《論語》中“情”字僅兩見,但《禮記》等書中卻保留有大量孔子論“情”的話②,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是主“情”論者③。孔子的這種重情思想,自然會影響到他對《詩》的評價與闡釋。但由於歷史汰選的結果,我們在《論語》孔子對《詩》的討論中看不見他對《詩》與“情”關係的討論,有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