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

武漢“談炎記”水餃創史於1920年。皮薄、湯鮮、餡大,吃到嘴裡滑香鮮嫩,風味獨特享譽武漢三鎮,被人稱為“水餃大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談炎記水餃
  • 主要食材:豬肉
  • 口味:可口宜人
  • 輔料:麵粉
簡介,製作工藝,發展歷程,經營現狀,

簡介

"談炎記"是武漢地區有著悠久歷史的專營特色水餃的老字號風味小品牌。始創於1920年。20世紀20年代,湖北黃陂人談志祥下漢口開作坊經營小吃餛飩,以其獨特的精製手法,誠信地服務手段,贏得了食客們的普遍讚賞,被譽為水餃大王。

製作工藝

談炎記水餃的每道工序均嚴格按傳統工藝製作,麵皮重在揉功,薄如紙片,其餡由豬肉、牛肉混合配製並配以十餘種佐料,以其原汁、湯鮮、餡多不膩、烹法考究、營養豐富,形成獨家風味,並喜獲中國烹飪協會頒發的《中華名小吃認定證書》。
談炎記水餃

發展歷程

1920年,黃陂人談志祥到武漢城區謀生,手上有做水餃的手藝,他學著賣貨郎做了擔子,前面挑著爐子,後面筐里放上鍋碗,帶著皮子、肉餡和調料,在三曙街的夜市做了流動小販。
當年的夜市遠沒有今天的規模,幾戶人家擺幾張桌子,放幾張條凳,賣點米酒湯圓之類,就成了市場。談志祥晚上挑著擔子去夜市賣,白天下功夫研究水餃——他在豬肉餡裡頭兌了牛肉,提鮮而不膩。
三曙街是漢正街最為繁華的地區,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談志祥賣的水餃,北方人喚作混沌,廣州人稱雲吞,四川人稱抄手,走南闖北的客商們基本都吃過。談志祥的水餃湯美餡大,在夜市現包現煮,逐漸賣響了名號。
慕名來吃的人多了,談志祥叫來兒子談艮山將“談炎記”交給國家,成為只享有名譽管理權的私方經理。
時間跨進上世紀七十年代,賓客盈門的“談炎記”從利濟南路搬到利濟北路,擴充成100多平米的店面,並在八十年代進行了一次裝修。
裝修是在原有大廳中開闢一個雅廳,大約能容納20多人,設有圓桌和軟皮座椅,賣高級水餃。高級水餃是“談炎記”擴充了產品系列後,推出的雞茸餡、魚茸餡等花色品種,比普通的香菇蝦米餃要貴好幾倍。雅廳更多是承擔接待功能——接待各級視察的領導和慕名而來的省內外客人,大廳里很難空出座位來,顧客都是端著碗站著吃,人擠人。
來“談炎記”的名人也不少,丁志彬就在店裡見過嚴順開。本土明星也有“談炎記”的忠實顧客,如唱湖北大鼓的張明智,每隔兩三天就來吃上一碗雞茸水餃,吃完就坐店裡和員工們聊天,混的很熟。
1985年之後,“談炎記”第二次裝修,借鑑了德華樓的裝潢,店面變得古色古香,著重突出了老字號的特色,同時還擴充了品種,增加了芹菜豬肉,白菜豬肉和酸菜豬肉等七八個品種,“也還是只愁做不愁賣,很多人找上門來吃。”
為了增加銷售額,丁志彬帶了一套班子,到工廠學校去設點賣。他會提前提前兩三天在學校里貼上告示,寫明“談炎記”要賣什麼產品,何時出攤收攤,大約是幾日等信息,到銷售當天,露天架上案板,燒起爐子,水餃現做現賣。礄口區的武漢綜合制材廠、古田二路和二十九中都賣過,很多人中午不吃飯就等著我們出攤。
進入九十年代,餐飲市場搞活開放,一時間水餃店遍地開花,同業競爭壓力下,“談炎記”聲勢不再。
1989年,丁建華將已退休在家的“水餃大王”傳人談艮山重新聘請回企業,擔任技術顧問。在集成傳統的基礎上,研究出香菇水餃,蝦米水餃,雞茸水餃,蟹黃水餃等十餘種各具特色的水餃系列品種,滿足不同顧客口味的需要。1989年,蝦米香菇鮮肉水餃榮獲武漢市優質產品稱號。
1993年2月,談炎記水餃館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引進台商,開設一家“台北鬥牛士快餐店有限公司”,在當時實現可礄口商業系統外資引進零的突破。
2000年初,礄口區人民政府、區商委出面協調,“談炎記”水餃館和台商達成協定收回店面。

經營現狀

上世紀90年代初,和多數餐飲老字號命運相似,談炎記在市場衝擊下難以為繼,不得不將位於礄口的館址整體租賃給台商經營。整整八九年的時間,其主要業務———水餃經營基本處於停頓狀態。
2000年“談炎記”原國有體制改為股份制企業,走上了加盟連鎖發展的路子,得以迅速發展。2002年“談炎記”發展到了22家加盟店,但一味的求速度,最終兵敗如山倒,一年內關掉了20家,如今的“談炎記”只剩下三家連鎖店。
2012年談炎記成功申請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