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要素(curriculum element),指課程的基本構成,是課程組織的基本脈絡,因此亦稱“課程組織的要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程要素
- 外文名:curriculum element
- 別名:課程組織的要素
課程要素(curriculum element),指課程的基本構成,是課程組織的基本脈絡,因此亦稱“課程組織的要素”。
課程要素(curriculum element),指課程的基本構成,是課程組織的基本脈絡,因此亦稱“課程組織的要素”。課程要素(curriculum element),課程的基本構成。是課程組織的基本脈絡,因此亦稱“課程...
培訓課程是指為實現培訓目標而選擇的培訓內容的總和,與教育的學科課程相比,其功利性非常突出,目標是能夠儘量在短期內轉化為工作績效。課程要素有:課程基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執行、課程評價。課程要素 課程基點 要求基於企業的現實需要和學員的成人差異性;課程目標 要求能夠儘量在短期內轉化為工作績效;課程...
要素主義課程觀是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中永恆不變的、共同的要素作為課程核心的觀念。出現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有巴格萊、科南特、里科弗等。1938 年,哈佛大學教授巴格萊等提出《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 認為社會文化、種族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只有把它們一代代傳遞下去, 人類文明才會...
要素主義課程論(essentialist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 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一種課程理論。主張課程應當以文化要素為基礎,強調人類遺產中所存在的永恆不變的共同要素是知識的核心,學科設定與教材編排都要注重嚴格的學術標準,體現這些共同要素。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家巴格萊(W.C.Bagley)。
2.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3.廣泛蒐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4.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並形成有...
課程開發四要素是由課程定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互為基礎和前提的系統構成的體系。課程開發應遵循這個完整的閉合環。期刊論文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套用型課程建設指南》簡介 課程設計是課程開發的前期工作。課程開發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環節,而課程設計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
統合課程是以客觀世界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為依據,按一定的關係將分門別類的課程要素(即學科知識要素)有機地組合,形成多維聯繫的結構性課程。以分化學科課程為基礎,將 2 門以上的學科知識、理論、原理、信息等多維結構有效地綜合在一起,以一種新型的課程傳授給學生, 使學習者提高認識能力,把握學科之間聯繫的“...
管理要素 課程質量管理六要素 人:“人”這一要素一般是指專業團隊,主要包括專業負責人、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等參與管理及教育過程中的人。機:“機”這一要素一般是指教學條件,主要包括教學設施、實踐基地、教學經費等。料:“料”這一要素一般是指教學資源,主要包括社情、學情、信息資源等。法:“法”這一...
夏皮羅、布朗、博頓、溫斯坦等是合成課程的倡導者和研究者。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基礎是格式塔心理學。按照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個整體的各種分散的要素,只有與整體聯繫在一起時才有意義。據此,合成課程致力於把主觀認識與客觀知識相結合,課程內容是否滿足個人和社會所關心的問題來選擇。其教學計畫不強調競爭...
因此,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顧及學生髮展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後,一些教育家開始強調課程內容的橫向組織原則,即要求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以便讓學生有機會更好地探索社會和個人最關心的問題。他們主張用一些所謂的“大觀念”“廣義概念”和“探究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要素,使課程內容與學生校外經驗...
學科中心課程論 1、基本觀點: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為目標。(關注間接經驗與認識能力發展)2、代表者:(1)斯賓塞的實科課程理論 (2)赫爾巴特“滿足人們興趣”的課程 (3)要素主義以“人類文化共同要素”為中心的課程 (4)布魯納的結構課程理論 ...
對於課程資源的理解,總體來說,就是一切能夠運用到教學活動中的各種條件和材料。能促進教學活動更好的開展。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課程資源:編制,研發課程所利用的各種條件和材料,各種分社會資源,如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質資源等 狹義課程資源:每個學科按照課程標準製作提供給學生和教師使用的材料,來...
以杜威為代表的活動課程或經驗課程是這種課程觀的突出代表。兩個誤區 (1)僅僅把課程等同於學生將要學習的教材知識內容,未能把學生從特定的教學活動方式中實際獲得的學習經驗也看成是課程的有機要素,這是傳統課程觀的第一個誤區。在課堂上,看起來教師在教授同樣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同樣的知識內容,但在不同的...
思想品德(Moral education)是為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它與一定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道德風尚及風俗習慣相聯繫,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思想...
新近的對課程設計的研究成果則試圖綜合這兩種觀點。如《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 課程》中對課程設計的定義為“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並指出“它決定於兩種不同層次的課程編制的決策。廣義的層次包括基本的價值選擇,具體的層次包括技術上的安排和課程要素的實施。” 其中,所謂廣義的層次大致...
2、 課程評價的方式是多樣的。它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教育測試或測量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並不代表課程評價的全部。3、 課程評價的對象包括“課程的計畫、實施、結果等”諸種課程要素。也就是說,課程評價對象的範圍很廣,它既包括課程計畫本身,也包括參與課程實施的教師、學生、學校,還包括課程...
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科學探究七要素為科學探究常見要素的歸納。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計畫、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表達與交流。定義 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科學探究七要素為科學探究常見要素的歸納。詳細環節 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愛因斯坦說過,提出...
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彼此交織的基本要素所構成。學生認識和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係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身發展的活動過程。因而,學生個性發展不是多門學科知識的雜燴,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要求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尊重學生在生活世界中...
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提出來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國家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準中都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組成部分。課程資源包含的意義範疇寬廣,既包括教材這一重要的為人們所熟悉的課程資源,也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卻是課程有機組成要素和實施條件的軟硬體資源。無論是國家課程的開發,還是地方課程的建設,尤其是...
要素主義教育哲學(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es-sentialism)是強調教育中文化共同要素重要性的教育哲學理論。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代表有美國巴格菜和德米亞西克維奇(Michacl Demiachkevich)。在永恆主義與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對立中,它採取折衷主義的觀點,認為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錯誤在於其實用性,否定了文化中的...
在規範性方面,課程設定合理,課程要素齊全,文字表述、插圖等符合相關規定。在協同性方面,三類課程功能定位準確,內容無交叉重複、錯位、脫節等現象。規範審議審核行為。明確審議審核組織領導責任主體,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完成相應審議審核任務,指導和督查地市、縣區相關工作。地市級、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對普通高中...
學科課程所體現的教育價值正如要素主義考察了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後所認為:“‘種族經驗’和‘文化遺產’概括了千百萬人的經驗,這些經驗比個人經驗更有意義,比未經檢驗的學生的經驗更有意義。‘文化遺產’僅靠受教育者本身的生活經驗是學不到的,不學習歷史,學生的見聞就不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就不能了解整個世界…...
課程性質 思想政治課是普通高中必修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的要求,合理設計教學目標,並通過相應的教學實施,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及水平的達成。 在教學與評價中,要關注學生對具體內容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表現;要關注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各要素的不同特徵及...
連續性指直線式地陳述主要的課程要素;順序性是強調每一後續經驗以前面的經驗為基礎,同時又對有關內容加以深入、廣泛的展開;整合性是指各種學習經驗之間的橫向關係,便於學生獲得統一的觀點,並把自己的行為統一的觀點,把自己的行為與所學的課程內容統一起來。評價結果 評價是查明學習體驗實際上帶來多少預期結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