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是指為實現培訓目標而選擇的培訓內容的總和,與教育的學科課程相比,其功利性非常突出,目標是能夠儘量在短期內轉化為工作績效。

課程要素有:課程基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執行、課程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訓課程
  • 特點:功利性非常突出
  • 課程基點:企業現實需要和學員的成人差異性
  • 課程目標:能夠儘量在短期內轉化為工作績效
  • 課程內容:跨學科組合,根據目標進行選擇
  • 課程執行:遵循成人認知規律,參與式體驗式
課程要素,課程基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執行,課程評價,設計開發,課程設計,

課程要素

課程基點

要求基於企業的現實需要和學員的成人差異性;

課程目標

要求能夠儘量在短期內轉化為工作績效;

課程內容

更多是跨學科的內容組合,根據培訓目標進行針對性地選擇;

課程執行

要求遵循成人的認知規律,更多採用參與式、體驗式的培訓方法;

課程評價

要評價培訓“過程”的質量,即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接受程度;二要評價培訓“結果”的質量,即培訓內容轉化為工作績效的程度。評價方式有課程考試、培訓效果調查和工作績效考評等,而不是限於學科課程的考試和分數。

設計開發

一、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策劃
一般來說,培訓機構會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培訓機構在進行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策劃時,應考慮以下方面。
(一)劃分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階段。
在一般情況下,可將其劃分為以下5個階段。
1.立項
培訓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和社會各類人員的需求,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和本機構發展的需要,提出設計和開發培訓課程的項目建議書。其主要內容應包括培訓課程的名稱、適合的人員、培訓的目標、市場的需要和發展前景、需要配置的資源等。項目建議書應經過評審並得到批准。
2.制定培訓教學大綱
培訓機構應確定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負責人,由其主持制定培訓課程的教學大綱。大綱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學的目標、範圍、內容、學時、考核方法、需要配置的資源等,培訓教學大綱應經過評審並得到批准。
3.編寫教材
由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負責人根據教學大綱組織教師或專家編寫有關教材,編寫的所有教材應經過評審並得到批准。
4.試講
為保證課程設計滿足培訓輸入的要求,適用時可以請教師試講編寫的教材。通過試講發現問題,必要時更改教材,以完善課程設計的輸出檔案。
5.首次開班
每開設一個新的課程,都涉及到首次開班。通過培訓課程的實際運行,培訓機構、教師、學員對輸出檔案提出使用意見。經過收集、整理這些意見,培訓機構邀請專家對該課程進行確認。
二、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輸入、輸出
培訓機構應根據培訓課程的立項要求,由課程設計負責人提出總要求,並召集教師、專家進行討論,確定課程設計的輸入內容。課程設計的輸入主要包括(不限於此)以下內容:課程的目標;法律法規的要求;對確定培訓對象的要求;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以往辦學的經驗等。
根據不同的課程輸入內容,由課程設計負責人組織編寫課程設計任務書並進行評審,以保證其內容充分、適宜、完整、清楚,並適應培訓機構的教學條件。課程設計任務書可以作為課程設計和開發策劃的一部分。
輸出方式因課程內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必須滿足課程設計輸入的要求,並具有可驗證性。課程設計輸出檔案對整個教學過程具有指導作用,發放前必須經過批准。
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輸出檔案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大綱;課程表;學員手冊;教師手冊;練習題、小測驗和案例;模擬試卷;教學過程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場地等輔助設施。
三、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評審、驗證、確認
1.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評審
培訓機構應根據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計畫的安排,適時組織專家、教師、培訓課程設計開發人員,採用會議或會簽等形式對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輸出檔案的一部分或幾部分進行系統的評審。
評審的目的是:保證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輸出具有滿足顧客和法律法規要求的能力;及時識別設計和開發各階段存在的問題,並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評審的內容因評審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對評審中產生的問題,培訓機構要責成有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以滿足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要求。應保存評審的結果及採取措施的記錄。
2.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驗證
根據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特點,培訓機構採取的驗證方式一般是:在設計輸出檔案發布前,組織有資格的專家、教師對該檔案進行研討或試講,也可以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觀摩教學並進行審批。
對驗證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由責任部門採取措施,以滿足設計輸入的要求,並保存驗證的結果和採取措施的記錄。如果設計和開發的培訓課程驗證合格,培訓機構可以按照教學過程策劃的結果組織招生,進行首次開班。
3.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確認
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確認,一般通過首次開班、現場觀摩教學、顧客反饋信息等方式實現。當確認的結果不能滿足規定的要求時,培訓機構應根據確認的意見採取有效的措施,並保存確認結果和採取措施的記錄。
四、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更改
經確認後的培訓課程設計和開發的全部輸出檔案應歸檔管理。當出現法律法規要求變化、顧客需求變化、教師在使用檔案過程中發現不適用等情況時,培訓機構可以更改檔案。
更改檔案時,由責任部門提出申請並確定更改的方式。更改的方式可以是以下一種或幾種:組織有資格的專家、教師進行研討;試講或首次開班觀摩教學;領導批准等。更改課程時,需要評價更改對該課程的設計輸出檔案和已提交課程培訓的影響。更改後,應由責任部門對更改的過程作出說明。更改評審結果和採取措施的記錄應予保存。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的三種資源依據
1.以有組織的學科內容作為課程設計的資源依據
以學科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資源依據,強調的是對課程內容進行合乎邏輯的組織。從而套用幾個學科之間的聯繫去更全面地說明和研究問題,以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課程設計主要包含九大要素:
第一要素:目標
課程目標提供了學習的方向和學習過程中各階段要達到的標準。它們經常是通過聯繫課程內容,以行為術語表達出來。但是,根據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在情感領域中的目標,如價值、信念和態度等,雖然也可以在課程的設計中設法表述出來,但在實際中通常被忽略。
第二要素:內容
在課程內容組織上,有兩點尤其重要,這就是範圍和順序。範圍要精心地限定,使內容儘可能地對學習者有意義並具有綜合性,而且還要在既定的時間內安排。
第三要素:教材
教材要以精心選擇或組織的有機方式將學習的內容呈現給培訓者。在學科課程中,教材是最常用的,也幾乎是必備的,在教科書的選擇上,主要是內容豐富,針對性,實用性、操作性強。
第四要素:模式
課程的執行模式,主要指的是學習活動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旨在促進培訓者的認知發展和行為變化。
第五要素:策略
一個被普遍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判斷-指令-評價”。在這一策略中,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判斷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對學習順序的下一個步驟作出指令,當學員完成指令後,教師作出評價,確定他們是否掌握了課程設計的學習內容。
第六要素:評價
學科課程的評價重點放在定量的測評上,衡量可以觀察到的行為。例如,在報告學習者的學習狀況時,常常用諸如A、B、C、D等人們假定能表明某種程度的成就的字母等級表示。
第七要素:組織
除了集體授課制以外,分小組教學也經常被課程設計者運用,分組教學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某種可能。
第八要素:時間
課程設計者要巧妙地配置有限的課程時間,教師要使學生在整個課程執行期間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把課堂時間看成是最有價值的。
第九要素:空間
這裡的空間主要是指教室,還有一些特殊的空間可以利用。如圖書館、實驗室、藝術室、研討室、調研場所,運動場等。
培訓課程的設計程式
基本程式是:從需求的調查與分析出發,明確課程目標,根據目標要求,進行課程設計。包括:安排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模式、組織課程執行者、準備培訓教材,選擇課程策略,作為課程評價方案,預設分組計畫、分配時間。
初步設計完成之後,要進行論證,確定可行因素,否定不可行的部分。如果是一個多次執行的課程,每一次執行效果的評價要反饋到下一次的設計,作為一個環境的需求因素去考慮。
在基本程式確定之後,如何實施設計卻無一定之規。一個好的課程設計,一定要用系統思想來作為指導,這是我們培訓課程設計的本質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