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⑴ 學校教育範圍內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課程知識的選擇是由統治階級利益決定的,其出發點是一系列特定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程知識
- 外文名:curriculum knowledge
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⑴ 學校教育範圍內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課程知識的選擇是由統治階級利益決定的,其出發點是一系列特定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
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⑴ 學校教育範圍內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課程知識的選擇是由統治階級利益決定的,其出發點是一系列特定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
課程知識分層(stratification of curriculum knowledge),課程知識組織的社會特徵。依據知識的地位對科目的領域進行分類和對知識進行選擇、確定、組織,使不同階層的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是教育知識的分配過程,反映了學校教育社會分層的功能。英國學者伯恩斯坦指出,對課程知識進行分層的過程,即如何選擇、分類、分配、傳遞...
唐宋時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課程”一詞出現了。科舉考試也被稱謂“課士”應對考試的學習叫“課業”。有關課業的安排叫“課程”實施課業的場所叫“課堂”。課程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的知識經驗和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蘊含著豐富、基本而又有創造性與潛質的一套計畫與設定。從育人...
課程價值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1.增進身體健康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對身體和健康的認識,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堅持鍛鍊,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養成健康...
基於課程內容的整合,主要策略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將信息技術作為課程內容,並且要確立和加強其地位;二是其他有價值的課程內容,如果適宜用信息技術作為其載體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加以傳播;三是信息技術並非萬能技術,還需要為那些無法用信息技術來表達的內容保留必要的空間.比如緘默知識或意會知識。選擇準則 (...
《課程知識的文化性研究》是2019年1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金運。內容簡介 本書在梳理文化教育學、批判教育學和現象學教育學對課程知識文化性研究的基礎上,對課程知識文化性在價值指向、內容表征、實施過程三個層面進行了界定,並從歷史角度分析課程知識文化性的演變歷程,且結合新時代課程改革的...
《課程知識論》是200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召存。內容簡介 《課程知識論》內容包括:世紀之交,隨著新課改的有力推進,隨著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關於課程知識的各話語、聲音不斷衝突、碰撞,給人以一種異彩紛呈之感。但許多相關研究似乎仍屬於一種“外推式”而非“內生式”研究,缺少一種...
從中世紀起“課程”一直是指在學校時間表上科目內容的安排。2、有關“課程”的幾種定義 (1)課程即教學科目。廣義,狹義。(2)課程即有計畫的教學活動。(3)課程即達成預期學習結果的過程。(4)課程即學習經驗。(5)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6)課程即社會改造。“課程”定義的三個維度 1、知識的維度;...
基礎課程是指為學生繼續學習提供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培養學生基本能力與基本素質而設計安排的一組系列課程或一個課程群。簡介 基礎課程不僅包含理論教學,也包含相應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僅包含課堂教學也包含課外教學;不僅包含教師教的部分也包含學生學的方面。基礎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工作,也是...
中國古代的“六藝”、西方古代的“七藝”,大概是最早形態的學科課程。近代以來,象夸美紐斯所倡導的“泛智課程”,赫爾巴特根據人的“六種興趣”設定的課程,斯賓塞根據功利主義原則設定的課程,都屬於學科課程。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定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
課程是知識,課程是經驗,課程內涵指的是對課程的正確認識和了解 課程的定義:課程是指教學內容及其進程的安排 基本介紹 1、課程是知識 把課程的本質看成是知識,不僅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觀點,而且也是國內目前比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觀點。這種觀點的基本思想是,課程的主要使命在於使學生獲得知識。課程被等同於知識,而...
(3)指導兒童探求知識的基礎方法, 並養成其自力研究的志趣和能力。其餘兩次所訂教學目標基本精神與此相同。教材綱要部分以表格形式詳列 4個年級教學內容要點,包括社會、自然、衛生知識三方面;各次繁簡不一,以 1948年的最為簡略。教學要點部分闡述對教材編選和教學方法的要求,1948年的無此部分。
《科學課程知識與能力拓展100個學習專題》是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青岳。該書可供向廣大的科學教師和國中學生使用。內容簡介 “走進新課程百例叢書”共有五本,即《科學探究式學習100個問題》、《科學課程100個教學案例》、《科學知識套用100例》、《科學學習中100個疑難問題》、《科學課程知識與...
在西方文獻中,常指課程的源泉和決定因素。對課程基礎的劃分,不同課程專家的看法和提法各有差異。美國學者坦納夫婦(Daniel & Laurel N. Tanner)等人認為課程的基礎是社會、學生和知識。美國另一位學者蔡斯(Robert S. Zais,1917—2012)認為,課程的基礎包括:哲學和知識的性質;社會和文化;個人的生物心理性和...
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託,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其中...
以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社會問題為核心,來組織和編排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盛行的社會本位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科學——技術——社會課程”(簡稱STS課程)、“環境教育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STS教育主要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作用和互相影響;“環境教育課程...
第四章 知行合一:對於教學法內容知識的渴求 第一節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關學科知識 一、知其然 二、知其所以然..第二節 俯瞰全局:有關課程知識 一、以活動縱向連貫 二、以生活橫向聯繫 第三節 循循善誘:有關教學策略的知識 一、創造情境 二、支持鼓勵 三、反思回饋 第四節 分析與小結 一、知行合一...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知識的保鮮期越來越短,學習是每一個企業人和企業保持持久競爭力的唯一途徑,優秀的企業就是一所大學,員工在發揮潛能和學習充電的循環中不斷為自己、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只有這樣,才會有幸福的員工、基業長青的企業、和諧的社會。要素 網路課程平台搭建包括三個要素: 學習地圖、行動學習、師...
知識論 知識論課程是由費多益為課程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為主要建設單位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師團隊 課程負責人:費多益 授課教師:黃翔、曹劍波、蘇峻、宋博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又稱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是19世紀英國興起的理論。理論介紹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有時又稱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在課程發展的歷史中,該理論堪稱最古老、影響範圍最廣。從早期斯賓塞的實質主義課程理論、赫爾巴特的主知主義課程理論,到20世紀上中葉要素主義和永恆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基本...
綜合科學課程是巴基斯坦中國小綜合課程。1974 年起從國小到中間學院逐步增設, 傳授自然科學基本知識。包括生物、物質和能、地球和宇宙三個科目,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地理、天文等。目的是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習慣, 讓學生學習各種基本概念,理解各概念之間的聯繫。課程的編排按照學生心理發展順序由淺入深、循序...
2021年9月,騰訊視頻知識頻道推出《知識公開課》第一季,解讀校園青年成長難題,次年1月推出第二季,內容更進一步,涵蓋文史、經濟、職場、科普等領域內容,解析契合時代的社會大眾共性問題。同期還推出《太空知識公開課》,引領年輕人了解神秘的太空航天知識,開啟對宇宙的無窮想像。而今年上新的《知識大師課》系列課程...
核心課程可以避免學科課程離生活過遠,避免活動課程內容過分零散的缺點,也可以避免單憑兒童的興趣和動機來組織課程。核心課程在高年級的推廣價值不大,因為仍然很難使學生掌握系統的、鞏固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而系統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是生產、生活和大學生物專業、農業專業所需要的。可分為規劃核心和開放核心。
知識本位課程 知識本位課程(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 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來的知識組織起來的課程。這種課程強調知識本身的價值,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出處 《教育學名詞》第一版。
《標準》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
通過任意組合的方式隨意增減卡片,由淺至深地學習節奏。樂理,全稱為“音樂理論基礎”簡稱"樂理",包括讀譜記譜以及和聲、調式調性等內容,通過對簡單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用以提高對音樂的感受性,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對音高及樂譜的理解能力。教材以人民音樂出版社李重光著的《音樂理論基礎》為主。
科學是國小、國中和高中的一門很重要的學科。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國小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國小,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在中考中占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科內容。高中...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應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拓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更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術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