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說唱俑
- 特點:詼諧、幽默
- 伴奏樂器:小鼓擊節
- 反映: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
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於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旋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髮髻;上身赤裸,通身施褐色釉,雙肩聳起;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兩眼,將嘴撇成歪嘴舌頭...
東漢陶製說唱俑高51.6厘米、寬36.2厘米,1954年成都羊子山出土,由西南博物院收藏,現陳列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漢代藝術展廳”。...
此展品為東漢時期的陶瓷器,俑頭扎花結,臂戴玉箍,上身裸露。右手抱鼓,左手抬起作拍鼓狀。鼓腹,臀後撅,眯眼咧嘴,似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漢代說唱藝人的...
四川漢代說唱俑,中國東漢時代在四川地區流行的一種隨葬陶塑作品。...... 四川漢代說唱俑,中國東漢時代在四川地區流行的一種隨葬陶塑作品。目錄 1 正文 2 配圖 四川...
西漢中期 說唱俑 說明:河北省博物館藏 高7.8厘米 西漢中期。 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跪坐俑戴鎏金圓帽,穿錯金錦紋衣。右手五指張開上舉至耳部...
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是在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墓葬出土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其高56厘米,坐於圓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手執擊鼓槌前伸欲...
簡介: 一組四件,均為合范鑄成,大小几乎相同。俑高7.6厘米,底徑4.8乘4.6厘米。俑形態逼真,造型生動,外表錯金銀裝飾。戲劇性的說唱表演場面是漢代鑄造雕塑作品...
四川出土的兩件《說書俑》,就藝術性而論,是非常精彩的。一為站式、一為坐式。坐者赤足裸上身,左腋下夾手鼓,右手握著鼓棒前伸,屈左腿,抬右腿。方面大耳,滿額...
說唱俑又稱百戲俑,古代把說唱表演與樂舞、雜耍稱之為“百戲”,在漢代非常繁榮,並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
戰國時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1] ...
漢代俑的質料以陶質為多,但江南仍多流行木俑。有少數石質或金風俑出土。西漢時期,帝後陵墓附近的叢葬坑和陪葬墓,出土有數量較多的陶俑,均為模製,上施彩繪。...
俳優俑,俗稱說唱俑,又作俳唱俑。兩漢樂舞之類、百戲迅速發展,並逐漸演變成集說唱、表演、舞蹈等多種形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兩漢墓葬中,特別是四川地區所出土的...
29彩繪胡服女立俑30三彩梳妝女坐俑31彩繪抱嬰女立俑32彩繪持果盤女立俑33彩繪持鏡女立俑34三彩女立俑35彩繪說唱俑(6人)36彩繪釉陶戴笠帽女騎俑...
內容作為與墓葬制度聯繫緊密的俑像,是漢代雕塑藝術中的重要門類。與秦代兵馬俑相比,漢代俑像則主要塑造的是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動活潑。...
俳優俑,俗稱說唱俑,又作俳唱俑。兩漢樂舞之類、百戲迅速發展,並逐漸演變成集說唱、表演、舞蹈等多種形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兩漢墓葬中,特別是四川地區所出土的...
何訓有,四川遂寧人。自由音樂人,音樂學院教授,國際知名音樂家,“第三種音樂”的創始人。代表作《阿姐鼓》、《天唱》、《說唱俑》。提起音樂家何訓有,多數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