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模型

認知模型

認知模型又稱3M認知模型,是人類對真實世界進行認知的過程模型。所謂認知,通常包括感知與注意、知識表示、記憶與學習、語言、問題求解和推理等方面,建立認知模型的技術常稱為認知建模。目的是為了從某些方面探索和研究人的思維機制,特別是人的信息處理機制,同時也為設計相應的人工智慧系統提供新的體系結構和技術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模型
  • 外文名:Cognitive Model
  • 別稱:3M認知模型
  • 提出者:Confie.Koo
  • 提出時間:2012.5
  • 套用學科:哲學、社會學、邏輯與認知科學
定律定義,推導過程,發展簡史,套用領域,人工智慧系統,

定律定義

人類對客觀世界事或物的認知是通過回答三個問題“What”、“How”和“Why”來完成的,即什麼、怎么、為什麼,簡稱3M認知模型。“是什麼”是關於事物本質的問題,事物的本質是該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要說清它,就不能不分析它的性質、屬性、特徵、表現形式等與本質直接相關的各種問題。“怎么”則為人們“應該怎么做”而提供的指導。“為什麼”是對事物問題發生原因的探討。任何事物的存在或現象的出現都不可能沒有原因,只有正確認識事物發生的原因,認清其因果聯繫,才能真正認識此項事物。

推導過程

套用認知模型對真實世界進行認知,可分為對物的認知和事的認知兩個部分。物是客觀存的的實體,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事較為抽象,相對於物的認知來講要困難許多。
認知模型
對於物來講,“What”就是了解某個物品是什麼?有什麼功能特性?等;“How”,就是了解該事物內部是如何運作的?如何使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基於以上基礎的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Why”的提問: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了解物品的用途等等;為什麼是這樣使用?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等等。
對於事來講,“What”是對客觀存在之間聯繫的描述,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真理。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要實踐,“How”就要解決怎么樣做的問題,引出路線、方針政策、計畫、方案、辦法、措施等等。進一步,要講清“How”的問題,必須依據“Why”所闡述的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繫,依據事物的因果聯繫尋找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辦法。

發展簡史

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指出,規律的總結來自於觀察、推理、假設,然後用於解釋世事。理論不應該以對或錯來衡量。一方面,今天可能被事實推翻(證明錯)而沒有被推翻的理論,明天可能晚節不保(這是科學進步的過程),但今天還沒有被推翻,今天有其用場。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可以進步,今天認為是絕佳的,明天可能被更有用場的替代了。理論雖然沒有對錯,但理論解釋力的大小有程度之分。世界上有真理,但沒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論替代的理論。科學的進步,不是因為對的理論替代了錯的,而是有較廣泛解釋力的,替代了較狹窄的。今天不夠廣泛的理論,明天可能有較廣泛的解釋力代之,但在此之前,不夠廣泛的理論可能是最有用途的。
美國實用主義的創始人,邏輯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 1914)認為,將人類所有的思維的推理過程,區分為三種類型:Induction(歸納)、Abduction(溯因)和Deduction(演繹)。每一種推理過程都將涉及三個實體:Rule(規則)、Case(情況)和Result(結果)。何時採取何種推理方法,取決於推理過程的起點和已知的其它事實。
認知模型
3M認知模型創立者,培訓管理專家康勇提出:一、人類通過對無數Case產生Result的觀察、總結,得出對客觀世界認知的Rule。在這個歸納的思維過程中(Case-Result-Rule),我們得出了“WHAT”,它是人類對一切事、物,思維認知代名詞,是對真實世界最的認識,是終極的真理、規律、原則,具有唯一性,古人習慣稱之為道。二、為了實現某一個預期的結果(Result),人類要能借用前人總結出來的規則(Rule)通過創新完成不同的(Case),從而實現預期的結果。在這個演練的思維過程中(Rule-Case-Result),我們創新出了“HOW”,它是具體實現的手段、方法等,具有多樣性,古人習慣稱之為術。“以道為本,以術御事,術合於道,相得益彰。有道無術,魂不附體,只能坐而論道;有術無道,只能亂闖亂試,事倍功半。精於道而明於道者乃高人也。”三、基於已經發生的真實情況(Result),我們為了改善或解決問題,需要借用我們已知的經驗、規則(Rule)進行分析,找出產生該情況的可能的原因。在這個溯因的分析過程中(Result-Rule-Case),我們診斷出產生問題的“WHY”,它是對我們通過假設而總結出來的規則的一種驗證,只有可能被推翻但沒有被推翻的理論才能稱之為真理。

套用領域

由美國奧克拉荷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台灣中興大學商學院院長郭昆漠總結出來的FABE模式,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利益推銷法,備受推崇。F代表特徵(Features),產品的特質、特性等最基本功能;A代表由這特徵所產生的優點(Advantages),即F所列的商品特性究竟發揮了什麼功能?B代表這一優點能帶給顧客的利益(Benefits),即A商品的優勢帶給顧客的好處。
通過3M認知模型,我們不難發現,對產品特徵(F)的描述實際是回答了What的問題,對功能(A)的描述實際上回答了How的問題,而對利益(B)的描述則回答了Why的問題。利益推銷已成為推銷的主流理念,一切以顧客利益為中心,通過強調顧客得到的利益、好處激發顧客的購買慾望。所以,我們不難得出,對於事物真正的認知一定要問明白“Why”的問題,為什麼有這個物/事?為什麼要這樣使用/做?
3M認知模型是人類對真實世界認知過程的闡述,所以它既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認知未知的事物、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借用認知模型創造解決事情的方法、診斷問題產生的原因……

人工智慧系統

在50年代以前,心理學中有影響的行為主義學派,只承認人在受到某種外部刺激後才以一定形式作出反應的行為,而否認存在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的意識過程,也排斥研究意識的內省方法。認知心理學用計算機研究人的信息處理機制時表明,在計算機的輸入和輸出之間存在著由輸入分類、符號運算、條款的存儲與檢索、模式識別等方面組成的實在的信息處理過程。儘管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和人的信息處理過程有實質性差異,但可以由此得到啟發,認識到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也必然有一個對應的信息處理過程,這個實在的過程只能歸結為意識過程。認知心理學的興起,重新恢復了意識研究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其主導因素就是信息處理。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和人的信息處理在符號處理這一點的相似性是人工智慧名稱由來和它賴以實現和發展的基點。信息處理也是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聯繫紐帶。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慧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
由於人類認知活動的複雜多樣性,難以建立一個囊括一切的認知模型。通常根據模組性假設認為每一認知功能有其對應的結構原則,每一個認知模型一般只反映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認知特徵。奠定認知心理學基礎的著名模型有:初等領悟和記憶程式EPAM、記憶語義網路模型、人類聯想記憶模型HAM、通用認知模型 ACT、人類長期記憶通用模型MEMOD等。除了記憶模型之外,通用解題程式GPS和機遇型問題求解模型是研究人求解問題策略的認知模型。前者提出了人工智慧中常用的手段目的分析技術,後者則根據人在解決問題時並不一定按照嚴格的順序而往往考慮特定機會的思想。對複雜過程控制、企業和事業管理、社會經濟領域以及人的思維過程模擬等高難度的自動化問題,單純用傳統的數學建模技術進行定量的計算已越來越難以奏效,而往往需要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並藉助於適當的定性認知模型,或運用兼有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的組合模型(如核反應堆的故障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