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方式
  • 外文名:cognitive style
  • 又稱認知風格
  • 套用學科:心理學
含義,發展簡史,認知風格模型,常見認知方式,

含義

人在認知操作中表現出來的個體特徵。又稱認知風格 。認知方式表現為一個人習慣於採取什麼方式對外界事物進行認知,它並沒有好壞的區分。認知方式有很多表現形式,如沉思性和衝動性、拉平和尖銳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H.A.威特金提出的場依存性場獨立性特徵。具有場依存性特徵的人,傾向於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知覺中表現為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場獨立性特徵的人,傾向於以分析的態度接受外界刺激,在知覺中較少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
在心理科學研究早期,人們便注意到一部分人在思維中傾向於以言語的方式表徵信息,而另一部分則傾向於以視覺或表象的方式加工信息。Riding和Cheema描述可這方面的早期工作和Paivio的“雙重編碼”理論,作為調查在認知過程中言語表象的性質的基礎。

發展簡史

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末,認知風格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Riding和Cheema回顧了以往提出的30多種認知風格類型理論,通過分析每一種認知風格理論的基本描述、評價方法、對行為的影響以及風格類型之間的相關,認為過去提出的眾多認知風格理論是某些潛在的相同維度的不同名稱或標籤。並用因素分析法證實了這種假設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已於德認知風格類型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的認知風格維度:整體-分析(Wholist-Analytic)維度和言語-表象(Verbal-Imagery)維度。也有人稱之為認知風格的兩個家族。整體-分析這一風格維度與個體在加工信息時是傾向於從整體上看,還是傾向於從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把握相聯繫;言語-表象維度與個體在表徵信息或思考時是傾向於以言語的形式,還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聯繫。
這一術語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對認知方式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在20世紀60年代非常盛行,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達頂峰,以後逐漸趨向衰落。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認知方式研究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從最初的心理學領域逐步擴展,成為教育、計算機編程、和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認知風格模型

以整體-分析風格維度為特點的認知風格模型很好的體現了行為的關鍵作用。表現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體的或是分化的、分析的對心理發展和個體差異的影響。有五個認知類型很好的體現這一主題:場依存-場獨立、熟慮-衝動、聚合-發散思維、齊平化-尖銳化、整體-序列。可以發現這五個模型均很好地置於雙極主題上,於信息加工的知覺階段有關係,或更近一步的過程,包括外界刺激被感官登錄後被綜合,與更複雜的先前的知識發生聯繫,準備套用到更複雜的心理過程。
其中,場依存型者在認知加工信息中傾向於依據外在參照,自我與非自我的心裡分化程度低,對他人提供的社會線索敏感,優先注意自己所處的社會人際關係。
場獨立型者在認知加工信息中傾向於依據個人的內部參照,自我與非自我的心裡分化程度高,對他人提供的社會線索不敏感,行為是非社會定向的。

常見認知方式

1、場依存與場獨立
2、衝動型與沉思型
3、輻合型與發散型
4、立法型、執法型與司法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