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平衡理論亦稱“認知一致性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後隨認知社會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而出現的理論。格式塔傳統的心理學家海德創立。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卡特賴特和哈拉利的結構平衡理論、紐科姆的交往行動理論、奧斯古德等的認知一致性理論、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等。
認知平衡理論亦稱“認知一致性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後隨認知社會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而出現的理論。格式塔傳統的心理學家海德創立。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卡特賴特和哈拉利的結構平衡理論、紐科姆的交往行動理論、奧斯古德等的認知一致性理論、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等。
一種關於認知結構、過程和變化的理論假說。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提出。他首先把認知過程分解為認知要素,並假設出要素間相互肯定或否定的關係,...
認知平衡理論亦稱“認知一致性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後隨認知社會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而出現的理論。格式塔傳統的心理學家海德創立。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海德的認知...
認知平衡理論是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於1958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普遍具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
平衡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用一種平衡的方式自發地組織他們的好惡。當兩個人互相喜歡對方而且發現他們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時,這就表現為平衡( balance),而且平衡是...
認知理論(theories of cognition)是關於有機體學習的內部加工過程,如信息、知識及經驗的獲得和記憶、達到頓悟、使觀念和概念相互聯繫以及問題解決的各種心理學理論。持...
1958年,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變態度的“平衡理論”,又被稱為“P-O-X理論”,P代表認知主體,O為與P發生聯繫的另一個人;X則為P與O發生聯繫的另一...
認知發展理論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的,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
一般平衡論的“玄子理論”是認識、解釋宇宙萬物運化過程及其規律的基石。一般平衡論認為,玄子是物質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物質層次有限。由於物質有“玄子”的至...
《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是一門研究一般系統平衡規律的理論,也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平衡哲學。《一般平衡論》的基本框架由其核心思想“天道自衡”,包括物質觀、時空...
態度理論是指關於態度的形成、轉變與測量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態度是個體對某一類社會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其成分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具有社會性(並非與生俱有...
態度改變理論,是指尋求態度改變中科學規律理論。主要有一致性理論、自我知覺理論、和諧理論、歸因理論、功能理論、刺激反應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一致性理論認為,個體...
“三平”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是指在安排經濟發展計畫時,必須保證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和物資供求平衡。其中,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信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