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蘭格情緒學說是有關情緒的生理機制方面的第一個學說,在心理學上很有名氣。詹姆士是美國人,蘭格是丹麥人,他們倆分別於1884年和1885年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種關於情緒的生理機制的觀點。由於這個“不約而同“。這一學說以兩人的名字命名。
我們一般認為人是先害怕後逃跑,詹姆士認為是先跑後怕;一般人認為是先怒後斗,詹姆士則認為是先斗後怒。他認為情緒的主觀體驗(即主觀上覺得的那種心理狀態)只是情緒的生理變化的原因,而情緒的生理變化才是情緒的心理狀態的原因。詹姆土認為,通常的說法正是把這個因果關係弄顛倒了,這就是這個學說的要點所在。詹姆士認為,在情緒這件事上,心理變化不是身體變化的原因。怕是什麼?怕是心理活動;跑是什麼?跑是身體活動。心理活動不是身體活動的原因。
蘭格是醫生,他的情緒理論與詹姆士的說法基本一致,不過蘭格特彆強調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說的生理變化則是全部內臟的變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縮,比如:眼睛看見老虎,耳聞虎吼,於是,老虎的形象和聲音通過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這兩種感覺器官傳到大腦皮層,使我們產生了對於老虎的認識,即知道這是老虎,又聯想到老虎是野獸、很厲害、可能會吃人等等(詹姆士認為這時候人還沒有情緒,只是認識),於是,由大腦皮層的外導神經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縮(一般人見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樹,這些都是肌肉收縮);另外,還出現心跳和呼吸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減少等生理變化,這些變化通過內導神經通路傳回大腦皮層,使人產生一種主觀的體驗,這就是情緒。也就是說,由感覺器官到大腦皮層(如看見老虎,知道是老虎,聯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這只是認識,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通過內導神經再傳回大腦皮層,才有了情緒的體驗或情緒的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先跑後怕的具體過程。
可見,詹姆士和蘭格所說的情緒的體驗或情緒的意識只是一團混亂的肌肉感覺和內臟感覺,例如,詹姆士認為憤怒就是心跳的感覺、呼吸的感覺、血壓的感覺以及肌肉收縮的感覺。這個理論在當時只是一種推想,到現 在已整整100年了。這100年來,它推動了許多第一流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去解決這個問題,但一直到現 在還未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