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貧士其一

《詠貧士其一》是由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田園詩。大約作於晉、宋易代之交,是陶淵明晚年的詠懷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貧士其一
  • 創作年代:魏晉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陶淵明
詩詞原文,詩詞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詩詞注釋

[說明]這組詩大約作於晉。宋易代之交,是陶淵明晚年的詠懷之作。這些詩歌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其一(1)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2)。暖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3)?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4)。遲遲出林翩,未夕復來歸(5)。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6)?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7)![注釋](1)這首詩以孤雲、獨鳥自況,象徵著詩人孤獨無依的處境和命運,表現出詩人守志不阿的高潔志趣。(2)萬族:萬物。族,品類。托:依託,依靠。孤云:象徵高潔的貧士,詩人自喻。(3)暖暖(ài愛):昏暗不明的樣子。餘暉:留下的光輝。此句喻東晉滅亡。(4)朝霞開宿霧:朝霞驅散了夜霧。喻劉宋代晉。眾鳥相與飛:喻眾多趨炎附勢之人依附新宋政權。相與:結伴。(5)翩(hè河):鳥的翅膀,代指孤鳥。喻貧士,即詩人自指。這句詩人自喻勉強出仕。未夕復來歸:天未黑時又飛了回來。喻詩人辭官歸隱。(6)量力:根據自己的能力,猶盡力。守故轍:堅持走舊道,指前人安守貧賤之道。(7)苟:如果。已矣:猶算了吧。[譯文]萬物各皆有倚靠,孤雲飄蕩獨無依。昏昏消散滅空中,何日才能見光輝?朝霞驅散夜間霧,眾鳥匆匆結伴飛。孤烏遲遲出樹林,太陽未落又飛歸。量力而行守舊道,哪能不苦受寒飢?知音如果不存在,萬事皆休何必悲!-----------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

作品賞析

詩十二句,四句一層分三層,二景一情,詩旨在最後四句的抒情,而可堪玩味的是前二層的景語。
第一幅景象當是黃昏所見,萬物均有所依託,唯有空中那一抹孤雲,無依無傍,在昏昏冥色中漸漸飄向不可知的遠方,詩人不禁感慨:何時才能見到它的殘光餘輝呢?恐怕是不復再見了吧。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驅散了隔宿的重霧,百鳥在霞光雲天中翻飛,而獨獨有一禽遲舉,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歸還於故林。
詩末的感慨,是詩人經過一夜的感情醞櫱而來的。黃昏時,詩人因孤雲遠逝於昏冥之中而興感,“何時見餘輝”,以反問出之,正見老人遲暮,預感生命無多的心境。於是很自然地會對人生的歷程作反思,經過一夜不眠的回顧思索,詩人對自己的歸隱而窮終於無悔,於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當初因不滿於如眾鳥向日般趨炎附勢的世態,而久不從仕;後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卻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歸去來,正如那遲出早歸的獨鳥一般。於是他感慨道:自己堅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經過反覆,量力而行的。也自知,這種生活免不了饑寒交煎的困苦;但是舊友零落,世無知音,既然如此,在貧困中終此一生,也沒有什麼可悲傷的了。“何所悲”是解脫之詞,更可見作詩其初詩人實是悲慨盈懷。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