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許遜
- 別稱:閭山九郎、閭山法主、許真君
- 出生地:閭山法壇
- 出生時間:239年
- 去世時間:374年
生平簡介編輯,2人物信仰編輯,3人物歷史編輯,
生平簡介編輯
道教
許遜(239年-374年),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祖籍汝南(今河南許昌),其父許肅於東漢末年率家避戰亂遷居南昌,吳赤烏二年(239)許遜出生於南昌縣益塘坡(今麻丘鄉)。後鄉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又稱許真君。
2人物信仰編輯
許遜信仰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游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台灣本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鹹豐年間由福建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台,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大園鄉內許姓裔孫眾多,敬稱許遜為“老祖”,鄉內各姓信眾亦多隨之稱呼。除“老祖”外,信眾亦多稱“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3人物歷史編輯
許遜(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東晉道士,淨明道派尊奉的祖師。相傳著有《靈劍子》等道教經典。據道書記載, 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 始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聞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吳猛得術士丁義神方,乃拜 大洞君吳猛為師,傳三清法要。
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只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