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解放大西南》是一部全景式、多角度描述西南地區60年前那場敵我有近200萬軍隊參與、在當時有著7000萬人口的巴山蜀水、雲貴高原同時展開,宣告了蔣介石軍隊在大陸的徹底潰敗的大戰役。人民解放軍僅以不到6000人的傷亡消滅了敵人90餘萬人兵力,在短短兩個月內占領了川、康、滇、黔四省23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展現了解放過程中那段氣勢如虹又波譎雲詭的歷史。
作品目錄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 |
---|
| |
---|
創作背景
1949年5月南昌解埋頌放,一個月後,20歲的彭荊風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就在那年的8月,他回響校長陳賡的號召,投身於解放大西南的洪流,隨軍跨越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步行3000餘公里,終於在1950年3月到達昆明。從那以後,他的人生便與西南邊陲這片神奇的土地聯繫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離。也正因為有了這段經歷,才有了《解放大西南》。
1987年,彭荊風開始構思寫作《解放大西南》,他曾於1950年作為解放西南大軍中的一員進入雲南,在這塊紅土地上紮根60年。這場有200萬軍人參與的大戰役,宣告著蔣介石在大陸的徹底潰敗,作為親歷者的他很想記錄下這段恢弘的歷史,這成了他長久的心愿,直到1998年他寫出了第一稿。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站在全國解放戰爭的高度,作者全景式慨永犁民地描繪了解放大西南的進程。作品的大背景是民族解放戰爭進入尾聲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1949年9月,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政府退至最後一個據點重慶。新中國建立前夕,
毛澤東、
朱德約請
劉伯承、
鄧小平和
賀龍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拘雄阿,研究部署、制定了“大迂迴、大包圍,斷其後路,再打之”的解放大西南的戰略實施方針。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以隱蔽的動作,從敵人意料不到的湘鄂黔川地域突然挺進,對晚海嘗敵人圍而殲之。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在解放大西南過程中,作者突出了中國共產黨政策和策略的正確和工作的細緻周到。劉鄧領導的中共西南局,毫無得勝之師的傲氣,他們在電文中特意要求進駐昆明的
陳賡、
宋任窮等將軍:“我們在雲南解決一切問題均應和盧漢商量處理,凡是盧漢不願辦的事,均不要強去辦理。”
盧漢是起義將領,尊重和信任盧漢,對於穩定雲南局面有著積極的意義。盧漢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大智大勇地周旋在敵方之間,發揮了獨到的作用,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了黨的政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這是解放軍戰無不勝的根本原因。彭荊風善於抓住根本來表現戰爭,並使之貫穿作品始終。
藝術特色
傳統表達方式
彭荊風在描寫戰爭時,沒有深入具體地描繪宙捉辨遙戰鬥情節,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的表達方式,運用大量篇幅展現敵我雙方民心背向、戰略戰術運用、官兵士氣高低、物資準備與安排等,大量的鋪墊,使得戰爭未打,大勢所趨,勝負已經顯現。
環境描寫
《解放大西南》文中“這支久在東北大平原上作戰的部隊,從來沒見過紅河兩岸這樣高聳入雲、起伏不定的險陡大山,走得很是艱難。他們在海拔3000餘米的大山間疾行,時而闖進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中,時而下到峽谷底部,大樹藤條過於綢密,就砍路前進,沒有路就用雨衣裹著身子從懸岩上向下滾。”這是作品描寫四野38軍籃臭晚304團行進中的艱苦卓絕的情景。“起伏不定的險陡大山”“荊棘叢生”,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久在東北大平原上作戰的部隊”來說,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環境的惡劣,更能彰顯人民解放軍不畏艱險的英雄本色。面對困難,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闖”“砍”“裹”“滾”,這一系列的動詞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它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在典型環境中的精神風貌,並為後面的狙擊戰勝利留下了精彩的伏筆。
非虛構文學
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對“虛構文學”和“非虛構文學”的體裁選擇在某一時期會有所偏重。在創作《解放大西南》這部作品中,彭荊風選擇了非虛構手法,把握時代的脈搏,史海鉤沉,把複雜的材料梳理得井然有序,全方位展示了宏闊的戰爭場景,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充沛的激情,對解放大西南戰役作了巨觀的、具象的反映,繪製出了這幅解放大西南戰爭的壯麗畫卷,填補了這一題材領域的空白。這部作品可以成為研究歷史、戰爭的佐證和史料,為人們留下一份珍貴的記錄,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相當的文史價值。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作品評價
《解放大西南》以雄渾開闊的視野,全景式地展開了解放大西南的歷史畫面,從中可以看出,擁有自己的文學主張和文學定力,對一個寫作者來講,是多么的重要。
(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評)在《解放大西南》中,彭荊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全景式再現了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壯闊圖景,將戰爭融入民族史、軍事史、情感史去抒寫,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創作中,顯得十分可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詞評)
出版信息
2009年5月,《解放大西南》由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彭荊風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於江西省鄱陽縣,祖籍江西省萍鄉市,中國當代軍旅作家,歷任昆明軍區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作協雲南分會副主席、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
驛路梨花》《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
綠月亮》《解放大西南》《
今夜月色好》《孤城日落》《
太陽升起》等。
藝術特色
傳統表達方式
彭荊風在描寫戰爭時,沒有深入具體地描繪戰鬥情節,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的表達方式,運用大量篇幅展現敵我雙方民心背向、戰略戰術運用、官兵士氣高低、物資準備與安排等,大量的鋪墊,使得戰爭未打,大勢所趨,勝負已經顯現。
環境描寫
《解放大西南》文中“這支久在東北大平原上作戰的部隊,從來沒見過紅河兩岸這樣高聳入雲、起伏不定的險陡大山,走得很是艱難。他們在海拔3000餘米的大山間疾行,時而闖進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中,時而下到峽谷底部,大樹藤條過於綢密,就砍路前進,沒有路就用雨衣裹著身子從懸岩上向下滾。”這是作品描寫四野38軍304團行進中的艱苦卓絕的情景。“起伏不定的險陡大山”“荊棘叢生”,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久在東北大平原上作戰的部隊”來說,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環境的惡劣,更能彰顯人民解放軍不畏艱險的英雄本色。面對困難,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闖”“砍”“裹”“滾”,這一系列的動詞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它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在典型環境中的精神風貌,並為後面的狙擊戰勝利留下了精彩的伏筆。
非虛構文學
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對“虛構文學”和“非虛構文學”的體裁選擇在某一時期會有所偏重。在創作《解放大西南》這部作品中,彭荊風選擇了非虛構手法,把握時代的脈搏,史海鉤沉,把複雜的材料梳理得井然有序,全方位展示了宏闊的戰爭場景,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充沛的激情,對解放大西南戰役作了巨觀的、具象的反映,繪製出了這幅解放大西南戰爭的壯麗畫卷,填補了這一題材領域的空白。這部作品可以成為研究歷史、戰爭的佐證和史料,為人們留下一份珍貴的記錄,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相當的文史價值。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作品評價
《解放大西南》以雄渾開闊的視野,全景式地展開了解放大西南的歷史畫面,從中可以看出,擁有自己的文學主張和文學定力,對一個寫作者來講,是多么的重要。
(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評)在《解放大西南》中,彭荊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全景式再現了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壯闊圖景,將戰爭融入民族史、軍事史、情感史去抒寫,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創作中,顯得十分可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詞評)
出版信息
2009年5月,《解放大西南》由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彭荊風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於江西省鄱陽縣,祖籍江西省萍鄉市,中國當代軍旅作家,歷任昆明軍區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作協雲南分會副主席、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
驛路梨花》《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
綠月亮》《解放大西南》《
今夜月色好》《孤城日落》《
太陽升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