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螺(腹足綱動物)

角螺(腹足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角螺,(學名:Neptunea cumingi Crosse)又名響螺、金絲螺。貝殼近菱形,殼質較堅硬,高134毫米,寬77毫米。螺層約7層,縫合線明顯。它屬於腹足綱蛾螺科軟體動物,為我國特有種,產於黃海、渤海,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遼寧,山東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螺
  • 別稱:角螺、響螺、海螺、號螺(《中國藥用動物志》)
  • 二名法:Hemi fusus tuba (Gmelin)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腹足綱(Gastropoda)
  • 亞綱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 盔螺科
  • 分布區域: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及日本海。
角螺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境分布,生長與壽命,行動與感官,習性與食物,資源分布,化學成份,

角螺信息

名稱:角螺
拼音: Jiǎo Luó
英語:Trumpet shell whelk
別名:響螺、號螺、海螺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emifusus tuba(Gmelin)[Semifusus tuba Gmelin]2.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後取肉,鮮用。

形態特徵

1、管角螺,貝殼呈號角狀,質堅厚,一般殼高163-180mm,寬90-107mm,螺層約9層,螺旋部短錐形,其高度不及殼高的1/3。體螺層中部膨大,前端狹長。自螺旋部第3層開始至體螺層止,每層的肩部膨大,前端狹長。自螺旋部第3層開始至體螺層止,每層的肩部有1裂隨著螺層旋轉的結節突起和細密的肋紋,突起和肋紋愈向
前方則愈強大,至體螺層形成三角棘突。殼表被黃褐色殼皮,上有黃褐色或淡棕色茸毛,細密,成縱行排列,死後茸毛易脫落。殼口長大,後部較寬,前溝很長。內面肉色,有光澤。釗唇較厚,於肩角部外擴成棘,邊緣完整;內唇薄,貼附於體螺層上,無臍。厴有質,較厚,梨形,前端尖,棕色,核位於前端外側,生長線粗糙呈皺褶狀。
2、天狗角螺,貝殼長紡錘形,質堅厚,一般高220-305mm,寬 95-110mm,螺約9層縫合線明顯,自上而下逐漸增寬。螺旋部短,約為殼高的1/3。每一螺層中部擴張,略呈圓形隆起,肩部有較弱的結節。體螺層中部膨大,前端比管角螺更為狹長。殼面具有粗細相間的螺肋,並被有帶細茸毛的黃褐色殼皮,茸毛脫落後露出淡肉色的殼面。殼口比前種更狹長,殼內面為淡肉紅色,外唇稍厚,邊緣完整;內唇薄,貼附於體螺層上,無臍。前溝形成細長的水管溝。厴角質,梨形,棕黑色。較粗糙,有皺褶

生活習性

角螺有發達的唾液腺,能分泌蛋白分解酶,它棲息於潮下帶較深砂泥質海底,海底拖網常採到。其為肉食性或腐食性,主要食物為雙殼類,喜食底棲性貝類或死亡的魚類。雌雄異體,行交尾受精,交尾後不久即可產卵。在夏季,會在海底產下大型卵塊,且索餌或產卵時可作短距離移動。平時較分散,產卵時特別集中。3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活於低潮線附近至10-50m深的泥沙質海底。
角螺角螺
2、生活於近海10-70m深的泥沙質海底。

生長與壽命

角螺的壽命不長,一般大約可以活到三年。天氣冷則生長緩慢,水溫熱則生長快速,衰老也快速些。第一年是生長得最快的,以後則會長得較慢,而老了以後,螺殼的顏色會發暗,根據水質的情況,殼上有可能長青苔,也有可能結白垢。

行動與感官

角螺的行動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逐漸活躍的。冬天角螺經常一動不動,而季節合適的時候,不僅能夠貼著缸底和缸壁覓食,還能夠讓自己的殼裡充氣,在水中浮動。也經常仰面朝天的到水面遊動覓食。不過無論何時,螺類的運動速度是快不起來的。 角螺的感覺器官不太發達,主要依靠一對觸鬚。而且沒有閉殼蓋,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差,跟比較兇猛的鬥魚、慈鯛類魚混養時,觸鬚偶爾會被啄掉。不過角螺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將它單獨飼養一段時間,觸鬚還能長好。

習性與食物

角螺對水溫、水質等水文條件並不挑剔,只要注意三點:
角螺角螺
1、角螺在水中溶氧量不足的時候,就向上爬到水線處呼吸。
2、水中含有刺激性化學物的時候,角螺會發黃,一動不動,進一步就死亡。
3、角螺需要比較硬的水質,幫助發育外殼。因此可以在水中放入一點珊瑚砂或者貝殼。
角螺的食物主要是魚缸中附著的藻類,它也可以吃魚缸中殘餘的觀賞魚飼料。因此在沒有藻類的情況下,也很容易人工飼養。

資源分布

1、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

化學成份

厴主由膠原蛋白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