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第(廣東雷州觀察第)

觀察第(廣東雷州觀察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雷州觀察第為清翰林學院編修陳昌齊故居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歷史現狀,

基本簡介

陳昌齊故居“觀察第”位於廣東省湛江雷州市雷城下河裡207號。
“觀察第”東鄰靈山里,西近雷城二小,北靠曲街,南臨下河裡路。“觀察第”,系清翰林學院編修陳昌齊故居,是陳昌齊在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從浙江溫州離任歸里的第二年所建。因其曾經任過河南道、廣西道監察御史,故將居室定名“觀察第”。

歷史現狀

觀樓公兩百年故居原貌尚存
來到大門口,儘管大門春聯“迎春接福”,可大門門額“觀察第”舊樣已蕩然無存,磚牆上布上了數個現代的生活電錶。細看,也見嵌入牆壁的今版大理石匾:一個是海康縣人民政府1983年第一批公布的海康縣文物保護單位“觀察第”,一個是湛江市人民政府2008年第六批公布的湛江文物保護單位“觀察第”。駐足巷道仰頭右望,雷州三元塔矗立眼下,氣勢雄偉!
正堂門頂的陶塑窗花樣別致
該宅第坐北朝南,為兩座並排的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閣樓檁式抬梁、磚木結構。觀樓公第七世後裔陳一詞介紹說,宅整面寬約60米、深約40米,占地面積大概有2400平方米。原來有廳4間、房屋40間,現存33間。
手指所指,原先是觀樓公的藏書閣樓
進入大門後,是兩座並排的住屋,其中西座為住宅,門額為“內翰舍”;東座即是客廳和藏書室,曾叫“鑄人塾”。來到東廳,個別舊室和後來補建起來的樓間均為陳昌齊後人所分住,如今用作了日常起居柴米油鹽的“根據地”。記者看到,院子裡懸掛托置“衣衫不整”,地上推車裡的小寶貝一哭,則引起雞群“伴奏起舞”,一時間宅院熱鬧了許多。守在廢品堆前忙活的一婦女熱情跟記者打了聲招呼,說她自己是“環衛部門”的,專揀廢品不圖變寶也可賺點“小收入”,低碳生活。
“觀察第”外觀全景
據了解,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下河大隊陸續占用整座“觀察第”,把宅內所有陳昌齊後裔遷出外面居住。下河大隊拆除和改建了一部分房屋用來孵化鴨子和開酒廠。這東座宅大門“鑄人塾”和下廳的東西兩房及東廂房(俗稱包廉)五間均被拆除。
1978年後,海康縣(今雷州市)人民政府落實政策陸續把整座觀察第退還給陳昌齊後裔居住。陳昌齊後裔進行了一些小維修、更改,目前大部分建築基本保持原貌,尚可清晰窺測原布局、結構。
內翰舍
沉思片刻,陳一詞指著藏書室位置說,觀樓公參與編修《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受聘總編《廣東通志》,一生博學著稱,熟諳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曾有藏書10萬餘卷,左設“賜書堂”,尊藏皇帝御賜書籍及其他宮緞、宮絹、仿玉兔、筆、墨、硯等賜品。他感嘆道:“當然,‘觀察第’在200年滄桑中,歷經刀兵和社會動盪的浩劫,其遺物盡毀或散失,確實可惜!”
名堂“內翰舍”不減“當年勇”
移步“內翰舍”,春聯寄望“家增財富人增壽、庭滿祥光福滿門”。呵,門口那兩個的直徑約60公分的石鼓十分引人注目,穩守家門不減當年范。陳昌齊後裔年近8旬的陳安盛老人邊打開門鎖邊告訴記者,“內翰舍”是觀樓公當年的生活住房,“內翰舍”及裡面的“是門”,這些檐額均為陳昌齊自書的正楷,筆法蒼勁有力頗值欣賞。
東座即是客廳和藏書室,曾叫“鑄人塾”。
剛一進舍,走道幾隻土養雞見到來客便陌生地小跑起來,叫個不停。陳安盛老人說,這裡不再住人,自己圈養幾隻雞偶爾過來看看。穿過小道跨進“是門”,各堵牆壁灰白相間,儘管屋面的萬字琉璃瓦風采不再,卻依舊整然有序“排排坐”,細數歲月風情滄桑事。再看屋檐下,兩邊對稱實木斗拱,環環相扣,穩如泰山,托起代代希望!而正堂門頂的陶塑窗花樣別致,個個孔道神采奕然通風透氣,“肺活量”應該不遜當年。堂內地面鋪磚完整不一可光滑度猶在,另從供桌面一字排開的12個小瓷茶杯就可知道,正如老人所言“這裡供奉紀念先祖列位,春秋懷舊厚德感恩”。堂外的下水道井蓋是銅錢樣式石塊所琢,下面依舊嘩嘩作響……
“內翰舍”入門處
“觀樓公的後花園叫圃園,以前別樣美麗。”老人憶述,“以前,除宅內除住房、客廳、書室外,還有倉庫、磨房、廚房、水井、廁所、花園等,應該是一座規模較大、設備齊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人府第。”
在老人看來,陳昌齊作為清代乾嘉年間一位精考據之學又長於天文算法,著作等身的考古學家、語言文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醫學家和書法家,今已列名56位“南粵先賢”之一,“觀樓公是一位譽滿京都的學者,又是一位在雷州家喻戶曉、德高望重、深受人們愛戴的名人。保護好陳昌齊的故居‘觀察第’較具教育意義和歷史價值!”
萬字琉璃瓦細數歲月風情滄桑事
當然,陳一詞此等後裔們希望,“加強保護於人於己都是好事!”
■陳昌齊其人
陳昌齊(1743~1820),字賓臣,號觀樓,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今雷州市調風鎮南田村)人。曾任浙江溫處兵備道。清乾嘉年間著名學者。
陳昌齊天資聰穎,博學強記,少年時就有“神童”之稱。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鄉試中舉,次年聯捷進士,選庶吉士。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陳昌齊被任為翰林院編修,曾在三通館參與《永樂大典》勘校,獨任地理一門。乾隆三十九年,主持湖北鄉試,第二年參與禮部主辦會試,為國選取一批有用之才。爾後,陳昌齊充當文淵閣校理、四庫館校勘,參與《四庫全書》的編校工作。在翰苑時,他潛心學問,“於書,無所不讀,其學,無所不精”,不僅編撰了不少文學、訓詁、音韻等方面論著,而且編著了一批天文、歷算、地理等科學專著,論述詳盡,見解獨特,為時人所推崇。
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八年,陳昌齊先後出任河南道和廣西道監察御史。嘉慶元年(1796年),調任兵部給事中。次年,因父逝歸里喪居。其間,曾應廣東巡撫之聘,在廣州粵秀書院任教。嘉慶五年春,回京出任刑部給事中。任內忠於守職,辦案嚴肅認真,每年秋審必細勘案卷詳審案犯,糾正不少冤案。
嘉慶九年(1804年)四月,陳昌齊調任浙江溫處兵備道。當時,浙江沿海海盜猖獗,民不聊生。他上任後,親察民情,擴充兵船,討剿海盜,綏靖海域,政績顯著。嘉慶十四年七月,辭官歸里。當他“圖書數簏”、“巾車就道”告別溫州時,攀輿歡送的多至萬人。
嘉慶十五年八月,陳昌齊從浙江回到雷州,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病足,不利於行;病肺,不利於思”。但是,為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他仍應雷州三縣紳民聘請,出任《雷州府志》總纂,兼掌雷陽書院講席。翌年九月,府志成書,又應海康父老之請編纂《海康縣誌》。嘉慶二十七年七月,兩廣總督阮元來雷視察,親臨其第,聘請前往廣州主持粵秀書院,兼修《廣東通志》。陳昌齊先後在粵秀書院、雷陽書院任教十多年,每年從學者多至數百。他論文課士,講求實學,諄諄誨人,立品篤行為先,深受學者敬重。嘉慶二十四年十月,通志編成,陳昌齊離穗南歸故里。翌年十二月二日,與世長辭,享年78歲。
陳昌齊一生廉政恤民,剛正不阿,最惡勢利之交,從政數十年,未嘗一趨權貴之門。病逝前一天還對其子說:“我以清白留給你們,我的心愿就滿足了。”他學識淵博,著作宏富。刊行於世的有:《經典釋文附錄》、《大戴禮考證》、《荀子考證》、《淮南子考證》、《呂氏春秋正誤》、《楚辭韻辯》、《賜書堂集》、《臨池瑣語》、《天學脞說》、《測天約術》、《地理書鈔》等;除參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編校外,還主持或參與省、府、縣三級志書編纂;此外,撰寫多篇序言、碑記、堂記等。
■典故片段——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
“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是清朝乾隆年間任翰林院編修陳昌齊為化解雷州祿切村與南田村之間的矛盾而對南田村父老兄弟所說的一句話。
在陳昌齊聞名之前,祿切村早已是富甲一方而科舉不絕遠近聞名的大村,而南田村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兩村每次發生雞扒牆基、牛吃番薯之類的齟齬時,南田村人不管有理無理,都得忍氣吞聲已不是一次兩回之事了。乾隆三十五年,陳昌齊鄉試中舉人,第二年又聯捷進士,入翰林,官京師,捷報傳來,老家的叔伯兄弟跟祿切村人有什麼爭執,腰桿子就硬起來了。陳昌齊風聞其事,深明事理。他致書家鄉父老,懇切陳詞,闡明兩村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大村欺負小村,此乃陋風惡習,固不可長;小村仗恃親人當官權勢,惹事生非,伺機報復,也不足取。必須懂得: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
此話前半句的“有千年祿切”,既是對祿切村已取得的成就表示稱讚,也含有祝願祿切村永遠輝煌的意思。由此,足見陳昌齊心胸豁達,尊重對方。由於陳昌齊對祿切村人的包容和尊重,陳昌齊及南田村人自然也得到祿切村人的尊敬和讚賞,兩個村莊和睦相處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此話後半句的“無百年觀樓”,在這裡,陳昌齊已明確地告訴南田村人,百年以後,連觀樓本人都不存在了,哪裡還有當官的觀樓可依呢?南田村作為小村莊,要得到別人尊重,南田村人就必須把眼光放遠一些,不要計較眼前的小利益,要認真學習,練好本領,為國家為民多做貢獻,就會得到世人的尊重。自然也會得到通情達理的祿切村人的尊重。
自古冤家宜解不宜結,鄰村之間更應和睦相處,含意深遠。如今,每當人與人之間或村與村之間產生矛盾時,人們總會搬出這句話來勸說矛盾的雙方。一般而言,矛盾雙方都能諒解釋懷,握手言和!逐漸地,這句話便成了人們化解矛盾的至理名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