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世之道》是一部由楊正顯所著書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覺世之道
- 作者:楊正顯
- 類別:圖書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1日
- 頁數:340 頁
- 定價:58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3173891
《覺世之道》是一部由楊正顯所著書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覺世之道》是一部由楊正顯所著書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本書主旨在重訪影響東亞世界深遠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良知說”的形成過程。由於“良知說”形成於正德時期(1506-1521),故針對陽明在此期間種種作為...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是一部道教經典,相傳是關帝降筆的勸善良言,在流傳過程中,通常還被稱為 《覺世寶訓》、《覺世篇》,簡而稱之 《覺世真經》。其撰作要旨是使世人醒悟,思過遷善,積德修身。其在對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勸誡中滲透著諸多和諧的理念,它的生命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生態倫理、...
我們閱讀《覺世經》,可細分為六章,現略述如下:第一章由“帝君曰”至“禮神明”句,是全篇綱領,勸人要為善去惡,忠孝節義乃人道大綱;第二章由“奉祖先”至“教子孫”句,說明倫常之道是為善之先務;第三章由“時行方便”至“吉星照臨”句,指陳眾善之事,望人奉行以召福報;第四章由“若存噁心”...
覺人覺世 覺人覺世,漢語成語,拼音是jué rén jué shì,意思是指啟發世人覺悟,出自《序》。成語辨析 【近義詞】: 發蒙振聵 成語出處 清關燮《序》:“我如今也譜得《道情》十首,無非喚醒痴聾,銷除煩惱……若遇爭名奪利之場,正好覺人覺世。”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啟發世人覺悟 ...
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
《覺世名言》是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李漁。作者簡介 李漁:明未清初人,(1611-1680?)字笠翁,號隨庵,又號覺世稗官、笠道人、湖上笠翁、新亭樵客等。浙江蘭溪下李村人,生於如皋。少聰慧,年長則多才。因科場屢試不順,又逢世道喪亂,流離無依。先客居杭州10年,又客居金陵20年,居所...
他們把開悟當成一種目標,於是開悟便成了被頭腦利用的玩物。事實上,開悟不是求來的、也不是修來的,它是覺性的自然而來。越自然而開悟,越無為越開悟。〖覺悟(Awareness)〗首先是覺悟(Awareness),就是要感覺世間之苦,有出離之心,自然能遇啟蒙經典、善知識的指引,若沉淪物質世界不以為苦,則叢林、經典、...
洪秀全在《原道覺世訓》中,對“上帝創世說”作了進一步發揮,他說:"皇上帝當初六日造成天地、山海、人物","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風雲莫非皇上帝之靈妙","一切山原川澤飛潛動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加強宣揚皇上帝是功能無比、功德無量的獨一真神。洪秀全由此延伸,指出,有全能天父的指引,擊滅閻羅妖的反清運動...
大道無形,大德無德.萬物資始,人為統天.世無對錯,.世無道德,世無之為.大同之形,人為之形.群龍無首,師法自然,羽林怡然.自然之道,神道之始.軟體 自然之道V3.7,自然之道4.0漢化墨石,都是專業規則五子棋軟體比較強的軟體,最高實力大約在初段以上,可用於學習、研究、模擬對弈等。下載安裝完畢後請先不要...
c,“文界革命”。以梁啓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世之文”。還是與啟蒙有關。日本流亡期間,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創建一種筆端常帶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論文體,梁自稱“新文體”。d,戲劇界革命。柳亞子等創辦近代第一個戲劇性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
白申雄,男,漢族,200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天津中新綠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白申雄音樂人/導演,中共黨員,商業街第一聯合黨支部書記,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天津市職工藝術家,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理事,天津市青聯委員,世覺志願者文工團發起人/支部書記, 天津市職工藝術家,天津市誠實守信道德模範,濱海新區...
1、明·吳應箕《答陳定生書》:“《東林本末》,採錄最真,編定最確,即弟議論亦甚平恕,有關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2、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 柳泉蒲子,以玩世之意,作覺世之言,其書汗漫,亥豕既多,甲乙紊亂,又以未經付梓,鈔寫傳訛,寖失其舊。”3、魯迅《墳·...
有覺世之經文,宏積般若;收萬象以垂訓,旨在慈航。然而星河失色, 藏寶流於盜寇;浮煙散夢,佛地歷劫風霜。剝損劃刻,高技毀珍玷藝;擄搶拐騙,幽緒攪心痛腸。學術價值,本質貴於教化;思想菁華,入庫惜其館藏。爾今四氣薦新,五色開瑞 。大場遼闊,天馬騰驤。迎送海客與商賈,絲路重煥異彩;繼有書聖與宏儒...
傳世之文,或務淵懿古茂,或務沉博絕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溫公曰:“一自命為文人,無足觀矣。”苟學無心得而欲以文傳,亦足羞也。學文之功課,每月應課卷一次。七曰樂群。荀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能群也。”...
《梧桐影》是清代白話長篇艷情小說。全稱《覺世梧桐影》,一名《梧桐影詞話》《尋私覓趨梧桐影》,不題撰人。成書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該書原應包括秦御史鋤奸和李御史誅淫兩個公案故事,現僅存後者。書敘三拙和尚與小官王子嘉淫行被懲處事。該書主旨則在勸人不可讓婦女與和尚及戲子往來。內容簡介 明末清初代州...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
未知學人,卻要知學,既知學人,卻要不知有學;未修行人,卻要修行,既修行人,卻要不知有修。予見世之稍學修者,嘵嘵自別於人,其病與不知學修者,有甚差別?予別無得力處,但覺本分二字親切,做本分人,說本分話,行本分事。本分外不得加減毫末,識得本分,更有何事!道無揀擇,學無精粗。下學便...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
乃當世之人謬於習見之法。昧昧遞傳漫不加察接踵受禍群兢相仍斯亦不覺之。甚者矣張生惠南忍視此不覺之遺害乞。余言以覺之夫余固非能覺者也。惟其先亦當謬於習見而不覺。幸遇先覺覺之雖未即覺而先覺。覺我之言蓋當默認之未敢忘。因感張生覺世之心切遂述先覺之所以為覺者作陽宅覺其說。雖迥殊於習其理...
把“道”理解為“到達某種道德標準或思想標準的途徑”,是講不通的。《十三經註疏》把“道”解釋為“好的政治局面”(即“有道”)。《十三經註疏》中“朝聞道,夕死可矣”一章注為:“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疏為:“ 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
稱讚佛之功德有種種異名,即如來十號,或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或世尊、世雄(斷世間一切煩惱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間之引導者)、世英(世間優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或大覺世尊(簡稱大覺尊)、覺王(覺皇)、法王、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仙(大仙,...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誰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太上老君,大道之主宰,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源,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道散形為炁...
據此,蘇軾斷言:“莊、老之後,其禍為申、韓”,“後世之學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除了權詐,申韓的“殘忍”之禍亦源出於老子。朱熹在則指出道家以保全自身作為中心理念,貌似無為,實則有為:畫本老子便是這般氣象,笑嘻嘻地,便是個退步占便宜底人。(《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問...
至於為何真對佐迪以外的女孩熱情大減,第一是由於多元化的減少,由於佐迪是一個包容度極大的組織,無疑產生出各種各樣的人,而在外面的世界就由於現實性和殘酷性導致某些人必定被社會所淘汰,無疑這是歸功於佐迪的世之神姬貝多路安達·信仰。第二是局限性,由於佐迪少女和其他少女的根本區別在於經歷了眾多的輪迴...
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書《勸世良言》的影響,在家鄉廣東花縣組織拜上帝教,其後他便自稱上帝次子,稱耶穌為天兄,並將此作為組織管理農民起義隊伍的手段。並仿效《勸世良言》寫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書,作為該會教義,同時又制定了宗教儀式與會規。拜上帝會雖曾得益於基督教,但在許多...
歷任《覺世》旬刊、《普門》雜誌、佛光出版社、人間衛視等文化事業。 一九九一年代表佛光出版社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一九九五年代表《普門》雜誌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世界雜誌年會。 一九九七年獲選為台北市雜誌同業公會理事。 一九九九年自紐約回台接任《人間福報》總編輯暨副社長。 二○○一年代表《人...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初到台。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1967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業,並在世界各地創設200餘所寺院道場。文化事業方面:1976年創辦《佛光學報》,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
李漁(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華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李漁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明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