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覓食行為指動物從外界環境獲取營養物質,以維持新陳代謝和個體生存的一種重要行為,也是其他各種行為的基礎。
特點
動物所選擇的食物類型受到最適性原則的支配。從食性特化種到食性泛化種是一個漸變的連續體。泛化物種所吃食物的種類很多,食物資源雖然很豐富,但它們利用任一特定食物資源的效率卻較低。泛化種搜尋獵物花費的時間比較少,但處理獵物花費的時間比較長(與特化種處理同種獵物所花費的時間相比)。依據這一理論,在可以得到的食物中,動物當選擇最為有利的食物種類,特別是有利食物較多時,選擇性會更強。
最適覓食地點的選擇包括對覓食地點質量的評估,覓食的風險感及對覓食地點的選擇。動物總是選擇到最好的生境斑塊去覓食。有些動物在決定到什麼地點覓食時,還能考慮到食物豐度變化程度。有些捕食者會獵取離散分布在各個環境斑塊中的食物。很多動物的最適搜尋路線並不是永遠不變的,當環境改變時,為了更有效地捕捉食物,它們還能夠藉助經驗和學習改進其搜尋路線。
動物種類繁多,其食性也各不相同,因此覓食行為也就各不相同。
青蛙喜歡吃昆蟲、
蠕蟲等活動的無脊椎動物,當遇到此類動物時便進行捕食,而對於那些不活動的食物,即使能吃也不會捕食。蛇、蜥蜴和鱷等爬行動物也是捕食活動物的。一般採用直接捕食法。在捕食過程中,動物主要靠視覺,但是有的靠聽覺,還有的靠嗅覺,有的則是綜合利用這幾種感覺。分布在
馬達加斯加島的
指猴能聽到蟲子在樹皮里爬動的聲音,根據聽到的這種聲音,它就把樹皮啃下來,用手指把鑽在樹里的蟲子鉤出來吃掉。還有些動物採用間接捕食法,一些腐食性動物像
禿鷲、
鬣狗和
土狼會揀食其他動物剩下的獵物。
在自然界中還有許多動物,採用特殊的捕食方法。例如生活在印度、東南亞及澳大利亞等地的射水魚,當它發現獵物時,便把水吸到嘴裡,斜豎著身體,嘴尖露出水面,對準目標把嘴裡的水噴射出去,將蟲子擊落到水裡後吃掉。
在面對各種選擇和各種環境挑戰的情況下,動物的覓食行為通常與最適覓食理論有關。最適覓食理論是指動物應在投資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情況下進行覓食或改變覓食行為,實際涉及了吃什麼、到哪裡去吃以及怎么到那裡吃3種選擇。覓食行為包括對食物的搜尋、捕捉、加工處理及貯藏等四個方面,具體介紹如下:
搜尋
動物通過敏銳的感覺能力和搜尋能力從周圍環境中獲取食物。很多動物具有高度敏銳的嗅覺。例如,狗能分辨200多萬種物質的氣味;
鋸齒鮭能嗅察到1kg水中只含1×10
-11 mg物質的氣味,當嗅到遠處血腥味時,能以驚人速度成群游竄過去,把涉水的牛、馬等大型動物撕成碎片;另有一些動物具有獨特的搜尋食物技能。例如,鼴鼠和食蟻獸具有在地下打洞以覓取食物的能力。
捕捉
動物具有各自獨特的捕食方式。
水螅獵食先伸長觸手,放出刺絲和毒液把獵物麻醉,再用觸手將其送人口中。小型食肉獸以“坐等”或伏擊方式獵取食物。一些大型食肉獸靠窮追不捨,以速度和耐力取勝方式獵取食物。還有些動物,以特殊構造誘捕食物。如
海龜用舌頭作誘鉺引誘小魚上鉤;深海
鮟鱇用口內發光物引誘小動物自動進人口中。
食物處理
動物捕獲食物後,常對其進行不同的加工處理。蜘蛛捕獲獵物後,先用螫肢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將中腸內消化液注入,將獵物分解成液體狀而被吸食。工蜂採集花蜜和花粉後,將花蜜食入蜜胃中進行釀造,將花粉嚼細後用唾液攪拌,經過加工後,才作為幼蜂的食品。
貯食行為
不少動物具有貯食行為。比較著名的具有貯食行為的動物是美洲的一種農蟻,能在巢穴附近,栽培一種禾本科植物,收穫後運回巢中儲藏,稱為蟻米。又例如一些哺乳動物在冬眠前會貯存大量果實和種子,以安全渡過寒冬。
研究與運用
①植食性小型哺乳動物的覓食行為是對特定生境的適應性產物。食物斑塊周邊植被對動物視野遮擋是否通過作用於其覓食活動中的警覺而影響攝入率。採用新鮮白三葉葉片構建東方田鼠密集均質食物斑塊,以牛皮紙模擬食物斑塊周邊植被遮擋田鼠視野,測定其在食物斑塊上的覓食行為序列過程及行為參數,檢驗食物斑塊周邊植被高度對東方田鼠攝入率的影響。結果發現,個體在不同程度視野受阻條件下食物攝入率無顯著差異。分析覓食行為參數動態發現,在不同視野受阻條件下,個體能通過調整各採食回合內警覺行為動作的發生頻次和持續時間,維持覓食回合內總的覓食中斷時間的穩定,進而保證進食時間的穩定。東方田鼠在不同程度的視野遮擋條件下均能通過行為變異和最佳化使攝入率保持穩定。結果亦充分說明,東方田鼠在警覺強度上的變化不能反映覓食中斷所帶來的食物收益減損的代價,但覓食活動中各警覺動作的持續時間的變異卻能夠明確指示個體攝入率的動態變化,因此,以覓食活動中警覺引起的覓食中斷時間代價為線索,檢驗其對攝入率的影響,是評價植食性小型哺乳動物在不同生境覓食適應性策略的有效的方法。
②為了研究黑翅土白蟻工蟻對松木粉及密黏褶菌腐木粉的覓食行為及腐木粉對工蟻的引誘活性,並為進一步研究黑翅土白蟻工蟻取食習性和開發毒餌誘殺技術提供參考。相關研究學者以Y形嗅覺儀為主要部件,構建了黑翅土白蟻採食場,觀察工蟻的覓食行為。同時,利用Y形嗅覺儀觀察黑翅土白蟻工蟻對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趨性反應。實驗結果發現,黑翅土白蟻工蟻覓食行為主要包括嗅覺感受、食物探索與確認以及採食個體召募等環節,採食工蟻對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覓食行為相似,但各環節的行為出現時間不同,工蟻在松木粉側臂首次出現、到達松木粉、泥被出現的時間皆晚於腐木粉側臂;不同樹種來源的工蟻對腐木粉覓食行為反應依次是雜交鵝掌楸工蟻>香樟工蟻>水杉工蟻;在腐木粉側壁中不同樹種來源工蟻的採食個體數量變化有2個高峰期,但出現時間有差異,雜交鵝掌楸工蟻取食活動最高峰在0.5~1.5 h和11.5 h,香樟工蟻取食高峰為3.5~5.5 h和12.5 h,水杉工蟻僅在0.5~5.5h和10.5~13.5 h期間取食腐木粉。而對松木粉覓食過程中尖峰時段不明顯,採食松木粉的工蟻數量顯著少於腐木粉;比較工蟻對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趨性反應,來自不同樹種的工蟻均對腐木粉有較強的嗜好性。最後,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結論:黑翅土白蟻工蟻覓食行為研究表明:嗅覺感受在隱蔽採食白蟻的覓食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取食不同樹種的工蟻,取食記憶影響覓食行為的主要環節,表現程度因食物種類而異。工蟻趨性反應試驗結果表明:腐木粉對採食工蟻有明顯引誘活性,即腐木粉中存在引誘活性物質,引誘活性物質的化學成分及工蟻的感受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