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佳化覓食

最最佳化覓食理論就是將生物的捕食過程進行最佳化,即根據根據需要將有些能量最大化和最小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最佳化覓食
  • 內容:食物的最適選擇
  • 問題:地點、食物類型、轉移
  • 方式:動物協調
基本問題,最適選擇,理論意義,

基本問題

覓食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假定生物攝取能量的方法是有限的,而種群中的個體需要能量。如果能量有限那么生命功能就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例如分配給生長和繁殖的能量增大時,分配給其他的功能如防禦的能量就減少。因此,動物在生命活動的能量分配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動物必須進行協調。
覓食行為是動物最常見的和最基本的行為,它是動物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
動物為了生存下去並且延續後代,必須完成持續的保證生存和繁殖的覓食行為。動物每天在覓食行前,必須面對下面3點:
1、決定到什麼地點取食;
2、取食什麼類型食物;
3、什麼時候轉移取食地點。

最適選擇

食物的最適選擇
最有利的食物:食物淨值(即食物總值及減去搜尋、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與處理時間(從捕獲獵物到吃下獵物所花費的時間)之比值最大的食物。
研究表明,捕食者總是傾向於選擇有利性更大的食物。
如 1976年Kislalioglu&Gibson研究了海刺魚(Spinachia spinachia)同其食物新糠蝦(Neomysis integer)
的關係,發現海刺魚最喜食的食物大小正是有利性最大的個體。
最適食譜
雖然捕食者總是儘可能選擇有利性最大的食物,但是在它們的食譜中往往還包括一些有利性較小的食
物,為什麼呢?假定捕食者的覓食時間包括搜尋和進食兩部分,如果捕食者只選擇最有利的食物,雖然可使單位處理時間的食物攝取量很高,但搜尋這種食物所花費的時間也必然較長;而一個對食物種類毫無選擇的捕食者,搜尋時間必然較短,但單位處理時間的食物攝取量也相應降低,因為在它的食譜中包括了很多
有利性較小的食物,這中間存在著一種最適權衡。

理論意義

由最最佳化覓食理論可以推測:
(1)當某種有利食物非常豐富的時候,捕食者將只選擇這一種食物;
(2)如果與有利食物相遇的機會較多,而足以使捕食者忽略較差的食物,那么無論較差食物的數量有多少,都不會影響捕食者對有利食物的轉移選擇;
(3)如果有利食物數量增加時,捕食者會立即從吃多種類型的食物,轉為吃單一的、有利的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