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是眾多動機理論中,最直接用於解釋教育情境中的個體行為並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就目標理論
  • 概述:動機研究探討人類行為的原因
  • 套用:教育領域和工作領域
  • 作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概述,套用,

概述

早期的動機研究將人看成是受環境控制、無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個體,著重從生理的角度探討人類行為的原因,如覓食行為、攻擊或逃避行為並提出了一些力圖解釋所有人類行為的原因的動機理論,如本能論、驅力理論等。20世紀60年代以後,動機心理學逐漸摒棄了這種大而全的研究範式,轉而對動機各分支領域尤其是成就動機領域,進行深入而細緻的探討。這一轉變逐漸成為現代動機心理學的主導趨勢,成就動機也成為動機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20世紀80年代,尼克爾斯(Nicholls,1984)和德韋克(Dweck,1988)等人將成就目標概念引入成就動機領域,並使之成為90年代動機研究的一個熱點。
成就目標成就目標
同時,由於認知科學發展的影響,認知因素在激發人類行為中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並提出了一批用社會認知觀念解釋成就動機行為的精細理論,如歸因理論,自我效能論,成就目標理論等。其中成就目標理論更是20世紀90年代動機研究的一個熱點,其研究涉及了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人格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是學校和運動情境中動機套用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根據成就目標理論,評價“成功”的標準有:任務標準,自我標準,他人標準。

套用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運用動機激發策略較多的領域是教育領域和工作領域。成就目標理論是眾多動機理論中,最直接用於解釋教育情境中的個體行為並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理論。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掌握目標定向的情況下,個體通常表現出一種積極的、適應的動機模式,他們尋求挑戰,專注於當前的學習任務,能有效地運用深層加工策略,如努力發掘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等,面對失敗仍然能夠保持積極的情緒,努力不懈。而在成績目標的情況下,個體傾向於將成敗歸因於自身的能力,這樣成功固然可以提高個體的自信,一旦失敗就容易導致低能評價,產生焦慮、羞愧、沮喪等消極情緒,干擾有效的、綜合策略的運用,反映了一種不適應的動機模式。因此,一般的觀點認為,掌握目標更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產生持久的推動力並促進學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就目標成就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