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提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教育主張——要相信孩子。圍繞這個主題,他探討了許多教育工作者比較關心的問題, 如:為什麼要相信孩子,如何關注和愛護兒童心靈中的美好東西,教育者集體應當怎樣使一些優秀品質在兒童身上占主要地位,在“集體的教育”和“個性的表現”之間有些什麼樣的相互聯繫,學校對學生所負的道德上的責任為什麼到學生離校以後還要繼續,等等。蘇霍姆林斯基從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有關上述問題的心得和體驗,並列舉了大量具體的教育實例。
作品目錄
要愛護兒童敏感的心靈 如何形成良好的集體 一個頑童的轉變 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 | 不要輕易懲罰孩子 集體的威力 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少先隊員的社會義務 | 共青團員的道德準則 教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長 如何對待在校期間未能教育好的孩子 學校應對畢業生負責到底 |
創作背景
1947年,蘇霍姆林斯基被任命為烏克蘭農村地區帕夫雷什中學校長,蘇霍姆林斯基對其擔任校長期間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從而創作出了《要相信孩子》。
作品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要善於發現深藏在每個青少年身上的“寶貴財富”,即他的力量,條件和長處,要深信每個青少年自己在天賦所及的領域裡能夠最充分地表現他自己。蘇霍姆斯基強調指出,只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他認為經過耐心細緻的教育,而仍然自甘墮落、乾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孩子是沒有的。教育者的技巧就在於能夠機智地、敏銳地看到孩子的那種要求上進的心理,給予信任,加以適當的引導。教育者如果不能那樣做,或者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經常會給自己和受教育者雙方都帶來誤會和痛苦,往往窒息了受教育者的天賦和才能,壓抑了他們道德向上的意向,這也就是教育者沒有對社會和自己的學生盡到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反覆指出,做一個教育者,要做的首先的和主要的一點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相信兒童的心靈是為著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盡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孩子,象園丁培育幼苗那樣去照管孩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發現孩子們的不同的天賦、才能和興趣,因人而異地指導他們,為之創造進行豐富多采的活動的條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個領域找到“表現自己”和“取得優異成績”的天地,樹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漸產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鍛鍊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工作以及某些教師和青少年組織所進行的活動的重大弊病之一,恰恰在於對教育對象,對他們的精神生活或內心世界的各個方面不去深入了解,不去調查研究,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因此,他們不能同受教育者在思想感情上發生共鳴,給受教育者以充分的信任,進行“和諧的教育”,即以德育起主導作用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教育。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和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教育思想泰斗”。1918年11月28日,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克列明楚格市帕夫雷什鎮附近的奧良爾尼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入讀家鄉的七年制學校;1933年進入克列明楚格師範學校師資培訓班接受為期一年多的訓練,17歲回到母校從事國小教師工作;1939年,他通過函授的方式學完波爾塔瓦師範學院語言文學系的課程,取得中學教師證書,先後任中學教師,兼任學校教導主任,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等;1950年,蘇霍姆林斯基獲得副博士學位,並於1959年獲得“功勳教師”的稱號;1970年9月2日去世。蘇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有《
給教師的建議》《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帕夫雷什中學》等。